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多地探索农民工进城住房安置 归属感需要增强

2016年03月13日 08:35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住房安置,多地已有探索

进入城镇后,许多农民工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能“住有所居”。对此,多地已有探索和尝试。

福建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代表介绍,莆田本着“离地进城,同城共权”的原则,通过以地换房、以房换房、货币补偿、提供住房保障等措施,循序渐进解决自愿退还农村宅基地并进城转移人口的住房安置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进,莆田的住房保障服务有许多新的尝试。”周联清说,如今莆田保障性住房申请已不受城乡户籍限制,从城市逐步延伸至全市范围。

宁夏工商联主席刘金虎委员认为,农民工进城安居,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帮扶与关注。宁夏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中,针对银川和石嘴山部分县区耕地少、企业多的情况,把南部山区的移民搬迁来,为他们提供安居安置住房,人社、民政等部门组织企业对接,并对有劳动能力的移民进行培训,争取保证每家能有一个人就近在企业打工。

“近年来,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劳动权益保障也因劳动合同法而登上新台阶,但社会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进程缓慢,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待提升。”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杨孝义代表说,“农民工应当与城市人口享有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农民,与城市人口一样纳税、一样为城市做贡献,他们理应得到同等待遇。”

杨孝义认为,政府应该把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对象,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久居市民都是公共服务的目标人员。

成为“新市民”,还需有归属感

杨孝义说,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资助,也需要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果我们有一批社会工作者,能专门为外地农民工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融入城市,要比农民工自己去摸索好得多。”杨孝义说,强化社会融合,需要机制推动,也需要人来推动,要让农民工能够从心理上融入城市。

杨孝义认为,想让农民工成为新产业工人、新市民,政府应该通过心理辅导消除农民工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归属感,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愿意留在城市。

“‘新市民’培训很重要,也需要有所侧重。”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刘钟俊代表是一名农民工,他认为:“对一些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农民工,可以重点进行专业技能、文明礼仪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具体引导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本报记者蒋云龙、方圆、何璐、孙振、杨远帆、钟自炜、李坚、胡雅婷、刘峰)

编辑:巩盼东

01 02

关键词:农民工进城 住房安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