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乌鲁木齐市老人40年走遍全国收藏了1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鼓励他一路前行
3月9日,记者在乌市建国路的藏书阁见到了黑则明,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7个高2.2米的书柜,其中两个书柜里摆放着不同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黑则明说,这书有数十种版本,1100余个印本,重达1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黑则明的启蒙书。黑则明出生于新疆于田县的小乡村,读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老师讲到了这本书,那时,书中人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当时在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和突击队员扛着坎土曼在荒漠深处开荒,父亲获得的一张奖状上写着“他发挥了保尔一样的冲天劳动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那时觉得他就是我的英雄,要做像他一样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黑则明说。
1960年,黑则明6岁,父亲带着他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影,保尔那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深深印在黑则明的脑海里。
10岁时,他用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也是他收藏的第一本书。
“那时,晚上没有电,点着煤油灯读书。每天晚上看书是最幸福的事,看到写得好的句子还要抄下来,反复朗诵,仿佛自己成了保尔。”黑则明说。他把保尔的一张照片贴在自己床头,幻想自己有一天成为他那样的英雄。
这种精神鼓励他坚持读书和写作,初中没读完,黑则明就下乡插队了,每月4元钱津贴,他大部分用来购买书籍。
不管白天多苦多累,黑则明每天晚上坚持阅读写作,有时累了,就大声背诵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这本书伴着黑则明一路前行,13岁遭逢“文革”被迫辍学,15岁插队到一个村子当农民,17岁进入一家小印刷厂当印刷工人,之后当过会计、厂长、国家公务员。
拜访翻译家后人差点进警局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书,他都尽可能买回来。为省钱,在印刷厂工作后,他经常去废旧书报回收站找书,有时为了能在废纸堆里淘书,他就给老板打工。
在他家中,有本泛黄的1952年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拿到这本书,我差点被抓到警局去”。
1998年夏天,为了找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早期版本,黑则明趁去上海出差的机会打听到翻译家梅益后人的住处,在他家门口守了3天,终于见到了梅益的后人。
“当时邻居还以为我是可疑人物,报了警。当我说明来意,并朗诵了保尔的名言后,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还赠送了父辈们珍藏的1952年出版的书。”黑则明说,这件事让他坚信,信仰的力量可感天动地。
梅益的译本一枝独秀
版本,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36年去世,他去世之前,每次出版都要重新修订一次,便有了40多个不同版本。1935年,作者最后定稿,由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发行,他建议以后都根据此版本来印刷。
黑则明收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文译本印本有1100多个,只是中国关于此书印刷的沧海一粟,足可反映此书的影响之广。
解放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文译本,最早是从日本译本转译的,译者是段洛夫和陈非璜,由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是梅益先生的译本,是根据纽约国际出版社1937年阿历斯布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1942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梅益的译本一枝独秀,先后发行了5版,第一版从1952年至1966年,共印了25次,发行140多万册,第二版到第四版从1979年至1995年印了32次,发行130多万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版本研究专家龚明德在电话里告诉记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文译本应叫做译文版本,以梅益翻译的版本为例,若第二次印刷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就算是两个译文版本。若原文重新印刷,则不能算另外一个版本。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不同译者,也算不同译文版本。
据龚明德介绍,在专业的版本研究中,手稿本和作者历次修改的版本最有研究价值,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可分析其版本变迁背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原因。
编辑:陈佳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老人 收藏了1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