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红木企业应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消费群体变化促进产品调整
2015年,红木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红木原料市场出现了数次波动,根据中国红木委发布的每月中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显示,自2015年8月以来,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持续上升。红木市场上的常见材料:大红酸枝、缅甸花枝、缅甸花梨等木材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业内人士表示,与2014年红木原材价格“顶峰”相比,如今红木原材价格在触底后慢慢回升,红木市场渐趋理性。业内专家表示,对红木市场而言,红木原料价格的逐渐企稳是好事,有利于行业稳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红木家具为主的红木制品市场回暖。红木制品市场能否回暖,关键还在于消费意愿是否活跃。
在2013年以前,红木行业中的产品主要针对人群为高端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年龄主要在40岁以上,他们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特殊情结,购买家具也主要以仿古为主。而随着市场转冷,高端消费需求下降,一些商家也开始考虑拓宽市场受众,年轻的消费群体被看重。因此,适合年轻消费群体新材料、新设计成为市场上的新热点。
近两年,不少商家选择使用“五属八类三十三种”中一些之前不被注意的材料,以大众化定位打开市场。如有些企业推出白酸枝家具,以及用阔叶黄檀、花梨木等为材料的大众消费红木产品,有效地吸引了消费者。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商家将注意力放在“新中式”家具的研发上,很多高“颜值“、高性价比、高舒适度、易搭配的“新中式”家具受到“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此外,很多企业注重对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的发掘,如明式文人书房家具等主题家居产品也吸引了很多追求文化品位的高端消费者。
红木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下行和市场消费增速回落,近年红木成交和出口下降,红木家具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不少红木产业从业者都认为,未来两年,红木家具将面临一轮大洗牌。因此,很多企业通过产品及市场创新谋求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红木家具发展进入到新常态,即从数量的快速扩张向品质提升阶段转变,减少低端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她指出,红木家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适应市场需求问题,只有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细分市场,并由此调整供给,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环节在于品质提升,对于红木家具产业来说,重塑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红木家具不仅具有古典造型美、形态技艺美、结构自然美三大特点,其内在更有优美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积淀、深切的人文关怀、长远的鉴赏积累五大特征。他认为,红木家具企业经过目前的低潮,要升级换代,可以尝试采取多方面探索,如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艺术品金融创新、开展新媒体传播攻势、长期培育红木艺术的传承人、学习者、欣赏者等。
家具品牌竞争力亟须提高
需求不振,市场低迷,把红木行业从盲目发展中惊醒,业内人士从红木材料的应用,到红木行业销售的规范等途径对现状进行了深刻思考,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真正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红木家具消费需求依旧强劲。
品牌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是广大消费者认可并选择的最佳产物。所以,品牌就是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赖以生存的保障。目前,家具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是、品牌辨识度较低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行业内“抄袭风”盛行,设计的价值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产品设计前瞻性不够,专业人才缺乏,无标志性产品等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难以提升品牌辨识度。
而制定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独特企业文化是提高影响力、稳固品牌市场地位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注重点不再仅限于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售后服务,更多的是考量品牌的知名度与商家的美誉度。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今中国红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品牌竞争力成为红木家具企业制胜的关键点。资深品牌策划专家、北京国富纵横咨询公司总裁赵龙表示,互联网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品牌。“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本质,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将由集约式工业大生产向客户化生产转变,更加注重品牌人格化、社群化、场景化、感性化、互动化、体验化,让品牌更加有情感、有温度、有味道。”赵龙说。
编辑:陈佳
关键词:红木企业 应在逆境中 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