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甘肃张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调查:“放得下”还要“接得住”
改革后,水利、农林、公路、城市交通和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的99类民生项目豁免环评手续;河湖整治、农业垦殖、城市道路等11个行业的55类项目实施备案管理;需审批的项目,也有50类取消专家评审环节。
“审批权限下放,但责任不能下放。”叶其炎说,通过划分区域、分类审批,能把有限的审批力量用到刀刃上,集中监管那些污染较重的项目。
张掖规定,在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特殊环境敏感区坚持强制性保护,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
既要“放得下”,也要“接得住”
记者了解到,按照“能放则放”原则,张掖原由省、市审批的近90%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已下放至县(区)环保部门。而大量审批权限“砸”下来,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凸显。
临泽县环保局副局长何天鹏说,此次改革的一大特点是增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事权,有利于完善基层环保部门的职能,但目前该局并无专门负责环评的人员,而是由县环境监测站的人兼任。
这种情况在张掖各县区较为普遍。高台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凤鸣说,环境监测站也将进行垂直管理改革,届时就不能兼职了。
要想“接得住”下放的权力,得有一批环评中介组织和专家资源。但据了解,目前在张掖市注册成立的环评机构仅1家,环评管理专家也十分稀缺。
“行政审批时间确实缩短了,但却卡在中介组织上。”甘肃瑞和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玉胜说,去年企业的土霉素钙预混剂项目,一个多月就办好环评手续,但此前编制环评报告书却花了半年时间,原因是甘肃医药化工类有资质做环评报告书的中介组织很少,企业只能排队等候。
叶其炎表示,张掖正采取措施破解相关难题,例如将进一步充实基层环保部门力量、鼓励有实力的环评机构在张掖设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逐步推行网上审批等。(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甘肃张掖 环评审批制度 改革试点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