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套利在左,红线在右——互联网金融风险扫描
在支付领域,网络平台信息泄露事件屡屡发生,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成为网络支付环境的“毒瘤”。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盗取的信息实施诈骗,网购退款骗术翻新;有的拦截转发短信验证码方式,利用快捷支付在电商平台购物,实现盗刷,百姓卡不离身、钱被转走的事情并不鲜见。
在理财领域,不少网络理财平台“混业”经营,既做P2P网贷撮合业务,也代售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究其实际,多为“无牌”经营,没有任何代销牌照,有的业务之间没有设立好“防火墙”,风险极易传染。
在融资领域,有的借款人发布虚假信息,有的宣称投向实体经济,实际却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开始就是为了骗取投资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互联网理财的金融“小白”,一味盯着高收益率而忽视高风险,却不知背后早有金融骗子在盯着他们。
据郭大刚介绍,当下网贷平台投资人平均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这类群体投资专业性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出现风险,容易造成社会问题。而P2P平台往往缺乏对投资人的适当性提出建议,未能很好地引导、约束投资人行为。”
潘功胜表示,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缺乏风险的洗礼,风险意识、合规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淡漠,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制度与技术支持系统缺失,有些甚至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它兼顾了互联网和普惠的特质,所以对从业者的初心、技术能力、大数据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几者缺一不可。”“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说。
“套利”与“叫停”交织的创新之路
今年年初,深圳暂停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事登记注册,上海、北京也陆续暂停P2P等新增互联网金融公司登记注册。
屡屡“叫停”的背后,是监管滞后和金融“创新”产生的套利空间:一些P2P平台打着信息中介的名义,做着信用中介的生意,暗中搞“资金池”,脱离监管视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事理财、融资等类似银行的业务,却并没有受到像银行一样实名开户、信息披露、风险拨备等监管约束……
潘功胜认为,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只要做相同的金融业务,监管的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就应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引发监管套利。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成为摆在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两难。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有些事物有一个试错期,监管在这期间还是需要保持开明态度,但是金融有其特殊性,需要维护存量客户资金安全,所以监管套利者也面临政策风险,踩红线也可能使得投入“打水漂”。
腾讯、支付宝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的虚拟信用卡曾被叫停,同时被叫停的还有扫码支付。
“互联网金融产生时很多地方没有规则,完全是新的探索,监管也在逐步了解和认识新生事物。”“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表示。
近期新一轮扫码支付热背后,正是监管部门不断调整监管策略给予适当包容的结果。随着技术改进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支付宝在线下扫码支付的推广,市场上再次掀起一股扫码支付的热潮,但本轮支付创新并未被叫停,监管部门只是从整体行业发展上给予了更为系统的规范。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多项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从出台互联网金融“健康指南”到为网络支付保驾护航,再到网络借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迎来全面监管新时代。
监管细则出台是否会“扼杀”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这个行业让人信任,规范经营的公司才能把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对那些正规发展的企业并非坏事。
“当然,规则的制定要松紧适度。如果过紧,确实会使行业失去活力,如果把风险消灭为零,行业也会不复存在。”李振华说。
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能一停了之,需要跳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魔咒;监管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和痛点,行业自身也要加强自律,让互联网金融在安全红线内快步迈进。随着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逐步搭建,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将行稳致远。(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