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年轻人吐槽老年人过度节俭:家里快成垃圾场

2016年03月28日 16:58 | 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卖酒瓶

砸伤手指掉指甲

尹女士的婆婆是个脾气很好的老太太,在这个婆媳关系极难相处的时代,她们婆媳二人能把关系处得像母女一样,着实难得。婆婆挂念着孙子,虽然家里雇了保姆,她还特意从老家赶来帮忙看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原本很舒心,可婆婆来了一个多月,尹女士渐渐觉得有点不适应了。原因就是婆婆节俭得让人不能接受了。

“这样的事情太多啦,我都不知道该从哪件开始说起。”尹女士告诉记者,婆婆洗碗时从来舍不得用洗洁精,很多碗碟还沾着油渍就直接放进了碗柜;土豆、红薯都发芽了,她也舍不得扔掉,削掉皮之后继续吃;嫌小区旁边的菜市场菜贵,她总是舍近求远,坐着公交车去三四公里以外的城乡接合部赶集,来回的车票钱可能都比她省下来的菜钱多……

跟梁女士的妈妈一样,尹女士的婆婆也常干些得不偿失的事情。去年,婆婆不知从哪儿捡了几个啤酒瓶子,非要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几个啤酒瓶子,能值两块钱吗?”尹女士心里抱怨着,但也拿婆婆没法,只好陪她去。到了收购站,发现那里没人,尹女士就跟婆婆说先把瓶子放在那里,回头看到收废品的人,跟他说一声,瓶子是我们放在那里的,让他给算下钱就好了。可婆婆不依:“你说瓶子是你放的,可人家不承认怎么办?”

拎着这一兜子啤酒瓶回去也挺沉的,正巧看到附近有个井盖,婆婆灵机一动,说先把瓶子放井里,改天再取出来卖给收购站。两个人费了很大劲才搬开井盖,放好瓶子。可就在他们放回井盖的时候,一个不小心,井盖狠狠地砸下来,砸伤了婆婆的大拇指。婆婆的大拇指立即紫的发黑了,疼得直掉眼泪。后来,伤口还化了脓,医生给用了药,让受伤的指甲脱掉,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长出新的指甲。这期间,婆婆什么活都干不了了,而治疗的费用也花了近千元。“钱的事还不算什么,关键是疼啊,当时婆婆疼得都想吐了,就为了几个破酒瓶子,值得吗?”尹女士说,受伤以后,婆婆也很后悔,说以后再也不拾瓶子了,可没过多久,她就好了伤疤忘了疼,照样往家捡瓶子。不光捡瓶子,有一回还捡回了一双破皮鞋,“我看着还挺好的,一点也不坏,要不给你穿吧?”面对婆婆一脸的好意,尹女士真是哭笑不得。

老人要走出

贫困的记忆阴影

其实,不光是梁女士、尹女士和小林的父母,很多老年人都有“节俭”的习惯,而且在这方面真是“一山更有一山高”。记者随机采访听到各种吐槽,“我们家都快成垃圾场了,公公就连一个破塑料袋都舍不得扔。来客人时用完的纸杯,他也都攒起来,问他以后还要用吗?他说不用,但就是要留着。”“我下楼去买包一块钱的皮筋儿,婆婆都要说我浪费,说什么绑个头发一根就够了,去理发店跟别人要一根就好了,居然还去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老人的这些节俭过头的习惯让很多年轻人大伤脑筋。

对于老年人这个“节俭”法儿,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郑晓星并不陌生,在她所接诊的人群当中,这是常见的现象。郑晓星说,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但如果节俭已经达到了上文所说的程度,就已经不是普通的节约,而是极端案例了,需要进行心理调整。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囤积心理”,就是形容很多老年人的心态。这部分老人经历过社会动荡、大饥荒、物质极度匮乏等特殊的历史阶段,因此形成了心理匮乏,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地想把东西揽在手里,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觉得这样才安全。比如有些老人喜欢捡垃圾,甚至用一堆废品堆满房间,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这种心理是那个贫困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心理烙印。而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新时期,物质生活已经很富足,没感受过缺吃少穿的难处,少有危机感,所以不能理解老人,甚至有人会跟老人发生冲突。

那么,老年人和年轻人应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郑晓星说,老年人节俭了几十年,现在想让他们一朝一夕就改过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年轻人还是要尽量理解老人,给予他们关怀,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保障的,慢慢放下那些不安全的心理包袱。另外,还要给老人安排一些业余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外界的信息,看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感受物质生活上的进步。而老年人自己也要多开阔眼界,尽量多接触社会,不要总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

本报记者 代丽丽 J205

制图吴薇

编辑:王沥慷

< 0 1 0 2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