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陕西92岁女医生家中义诊 开药总想给患者省钱
替患者省钱
想办法开最便宜最有效的药
吴合这么“凶”,为什么很多病人还专门上门找“骂”来看病?
来自延安的李军梅感触颇深。李军梅14岁的儿子因为双腿患皮肤病痛苦不堪,“时常痒得半夜睡不着。皮肤经常被抓破,难以愈合留下瘢痕。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裤”。
8年来,李军梅母子俩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各大医院,理疗、偏方、打针吃药尝试了各种方法,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给儿子看病已经花了十几万了,我们经济条件也有限,实在扛不住了。”李军梅说。
今年2月份,在亲戚推荐下,李军梅母子俩坐火车专程赶来西安到吴合家中问诊。李军梅告诉记者,别看老太太脾气有点怪,和其他大夫看病方式不一样,但老太太刀子嘴豆腐心,都是为病人好。她看病特别认真,每次诊断后,都会在病历本上贴上一张针对性“注意事项”,上面除了列出详细医嘱,更多的内容则是生活习惯的健康科普。
更重要的是,吴合开药时总想尽办法为患者省钱。“当时吴大夫总共开了300元钱的药,我心里还打鼓,这能治好吗?”李军梅说。按照吴大夫医嘱,孩子服药2个月后,双腿上的皮肤病明显好转,让一家人喜出望外。
如今吴合的患者大多数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患哮喘多年的岳师傅说,当初自己也是慕名而来,因为吴大夫不光医术好,还总是为患者考虑,开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药物,“有一次,我女儿皮肤过敏,来找吴大夫看病。开药时其中一种药才0.85元,孩子用了1个月就好了。”
无法下楼
在自己家里设“门诊”
1924年出生于河北的吴合,1948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免疫变态反应科,在恢复免疫功能为原则的防治反复感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
1979年,吴合到了退休年龄,但她离不开工作和病人,主动要求再返工作岗位。医院返聘了她,这一坐,又是30多年。
医院也曾劝说吴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绝了。2015年初不拿任何津贴和补助,吴合开始义务坐诊,“不给钱没关系,只要让我看病就行”。因为在吴合看来,退休了还上班是因为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治疗,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义。
去年10月,因为不慎伤到腰膝无法下楼,她就改在家接诊。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医院只在上午安排少数患者。每天吃完早饭,吴合在电脑上查收邮件后,便坐到客厅沙发上等候病人上门。
热心公益
20多年资助79名学生
在熟悉吴合的人看来,这位老太太不苟言笑、不善交际、衣着朴素、生活简朴,但只要有公益捐赠的机会,吴合却格外大方。
老人有一本特殊的“账簿”,里面记录的不是日常开支,而是多年来资助的79名贫困学生的名单。里边记录了老人每一笔捐款资助对象的情况、地址、数额、时间。
那些受资助孩子写给吴合的感谢信装满了整整两大袋子,发黄的信纸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吴合叔叔,感谢您给我的帮助……”一名孩子的来信引起记者注意,对此吴合老人笑着摆手说,“这些孩子基本没见过面,不知道我是男是女。”
虽然先后资助了79名孩子,但吴老至今见过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们只能通过一纸书信来传递对老人的感激。接受资助多年,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吴合性别,感谢信里有的写着“吴合爷爷”、有的写着“吴合叔叔”,但每封信的信纸和信封老人都会细心地将其装订好,进行保存。
吴合还曾3次献血,一次献骨髓,并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她希望将自己的一切回馈给社会。
“她离不开自己的病人。”老人的女儿朱建平说,母亲不光义诊,还曾给家庭困难的患者交纳住院费。只要母亲喜欢去做的,家人都会支持的,这也是她理解的“孝”。所以她退休后就专门陪着妈妈,当她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92岁女医生 义诊 给患者省钱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