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假奶粉事件,为何越解释公众越担心
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6日,食药监总局针对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
就像一滴水扑进油锅,食药监总局的“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的说法再度引爆舆论。先是声称假冒奶粉符合国标,不存在安全风险,然后又说这是为了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前后措辞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让公众怀疑,会不会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不恐慌,才将之前不符合国标的奶粉,说成“符合国标”?
“假奶粉”并不意味着是“毒奶粉”,也并不意味着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是,公众并不知情,有关部门给出的信息又并不充分,所以,一句“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不当措辞,难免会引起公众误解。这不但不利于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反而,令公众更加担心。
其实,让公众信任并不复杂。一是来自于业界以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权威与公信力;再就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消费者在面对安全危机的时候,才会静待调查结论,做到“不恐慌”。
纵观上海假奶粉案件,相关信息披露极为有限,且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比如,涉及“多个品牌”的1.7万罐假冒奶粉,究竟都有哪些品牌?“挤牙膏”一般的公布节奏,只能加剧公众的担心。既然是“多个”,则仅仅公布了雅培和贝因美,恐怕不能称为“多个”。
还有,目前查获的1.7万罐假冒奶粉是否是全部的涉案奶粉?这些奶粉究竟是在生产环节被查扣的,还是包含流通环节追缴回来的?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了多少假冒产品?这些问题均关涉到千家万户婴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倘若,有关方面从一开始就给出清晰的脉络、权威的检测信息等,或许,大家也就没有必要担心。
近年来,在婴儿奶粉领域,公众的耐心早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信任程度或许也令人堪忧。这个时候,任何一起案件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食药监部门也意识到了公众心理的脆弱,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仍然缺乏应对的艺术。
当然,无论如何应对,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监管,避免此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这一案件再次表明,目前的奶粉监管仍存在漏洞,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监管,严厉问责,真正实施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全产业链无缝隙监管。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假奶粉事件 假冒奶粉 雅培 奶粉安全


葡萄牙议会否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第四届东盟防长扩大会举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美
德国新一届联邦议会举行首次全体会议
霜叶染红八达岭
纽约400多名警校学员参加毕业典礼 相拥庆祝
“2017汉语之光”才艺汇演在悉尼举行
菲律宾国防部长宣布马拉维战事结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