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民盟中央赴广东实地调研 促开发区转型创新发展
“捡到篮子里的不都是菜”,无序竞争带来的“企业扎堆”,不仅不能产生实质性的集群效应,反而会导致开发区功能定位趋同,产业雷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依据区域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才能可持续。贵州的大数据中心,武汉的光谷软件园,乌镇的互联网产业,海口的物联网集聚……这些产业区之所以发展得好,正是因为定位清晰、突出特色。
事实上,许多开发区在规划建设之初是有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不能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因而造成产业集聚缺乏向心力,难以形成产业链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张洪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建立一整套‘准入、评价、退出’机制,入驻企业属性必须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经济效益指标也要符合相关准入要求;职能部门应对开发区的建设、运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管;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和开发区管委会依法予以处理,乃至撤销开发区资格。”
土地紧缺制约发展空间?
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
在调研过程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余云州介绍:“目前,广东全省经开区近一半土地已开发,珠三角地区开发区开发面积更是达到七成,发展空间不足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土地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限制,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全国耕地保有量18亿亩是一条红线,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因此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开发区新增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难度增大。从主观上讲,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率低,开发强度不足是主要原因。以汕头市开发区为例,已建厂房的建筑密度和园区容积率不高,多数片区每亩土地投资不足100万元,每亩土地创造产值多在200万元以下,相比国内先进开发区每亩土地超千万元产值的差距还很大。
“那种一建厂房就要上万平方米土地的企业,我们需要仔细审核评估,看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说,“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在开发区现有土地的利用上,应坚持‘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是重点,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开发区土地利用从空间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编辑:秦云
关键词:民盟中央 张宝文 广东省 开发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