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3月出口由负转正,外贸“小阳春”能否延续?

2016年04月13日 20:1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商务部贸研院院长顾学明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新兴经济体“加快工业化”的双重挤压。

统计显示,我国已有超千种产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等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接近“天花板”,数量扩张之路越走越窄,必须转向优质优价。

因此,在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上需要进一步发力。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和俄罗斯等出口分别增长26.4%、16.6%、6.3%、6.1%和6.2%。

自贸区建设积极效益日益显现,一季度,我国对澳大利亚、瑞士出口分别增长3.9%和9.1%,增速高于出口整体。

专家认为,虽然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但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传统优势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处在积极变化期,比如劳动力成本由绝对优势向比较优势转变,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新优势也正在加快形成。

外贸优势不能轻言放弃

嘉里大通物流重庆分公司为当地众多出口商提供报关与物流服务。该公司国际部经理杨启迪告诉记者,一季度业务与往年持平,但客户普遍反映出口面临较大困难。

“有个摩托车企业客户,往年每年要向南美洲出口1000个集装箱的货物,今年一季度才出口了不到40个集装箱。”杨启迪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地方和企业都认为今年外贸环境更严峻,尤其传统行业、传统出口目的地和传统贸易方式受到的挑战更大。

一季度我国与欧盟、美国和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均有所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下降9.1%和16.9%;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11.6%。

“市场旺的时候大家没什么转型动力,现在外部压力倒逼我们加速调整产品结构,在技术上创新、在工艺上提高,更注重环保效能。”一位出口商说。

外贸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外贸事关全国数十万家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上亿就业岗位,在我国经济新旧动力转换接续的关键期,“出口马车”仍需发力。

阿里巴巴旗下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副总经理肖锋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外贸增量指标,而是要求“回稳向好”,将重心调整到提升外贸质量上来。

刘英奎建议,当前外贸转型升级,应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力度不宜过急过大,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壮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新华社记者王希、王优玲、牟旭、陈毓珊)(完)

编辑:巩盼东

01 02

关键词:3月出口由负转正 外贸小阳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