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汪晖漫谈阅读:读书与治学

2016年04月25日 11:15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拓展阅读的空间

学术家园:就我们现有的阅读空间而言,还有哪些领域有待加强?哪些空间需要打破?

汪晖:在今天,你想研究一个问题,只局限在一个领域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你研究中国的学问,也需要了解外国的学问。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阅读也好,思考也罢,我觉得常常在两个中心之间摆荡:一个中心是要崇洋,一个中心是尚传统,然而事实上,在这两者之间的很多领域里,我们都缺少兴趣,也缺少理解。比如我们对除了汉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了解非常匮乏。拿伊斯兰教研究来说,我们年青一代学者中,既懂阿拉伯语,又懂其他伊斯兰国家语言,并且能够研究当地宗教文化的,非常之少。再如,学术界对于非西方社会的了解也是匮乏的,对非洲、拉丁美洲,还有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尼等我们邻国的了解,都远远不如我们对发达国家的了解,这部分书籍翻译得很少,阅读得更少。我们总是在某些冲突或事件发生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了解得不够,而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知识的构造本身就是等级制的,以今天的视野,就是要破解这种等级,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去理解我们自己的社会和当代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参与编辑过几套丛书,一套叫做另类视野丛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了不少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民族和性别等方面研究的书籍;我也曾参与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猫头鹰文丛的编辑,类似像《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样的书就是那套丛书的选题;我原来在主编《读书》杂志时,也发表了许多有关亚洲的文章,后来出版了读书文选《亚洲的病理》。这些书籍的出版是打开阅读范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自己也比较重视这些问题。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倡导“一带一路”战略,然而我们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知识却有些匮乏,懂得中亚语言和宗教方面的学者不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同样也是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我希望能够打破这样的思想空间、学术空间和知识视野,因为知识不是静态的,在社会迅猛的变化之下,对知识的要求是极高的,我们自己未来社会的面貌是和我们的阅读范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包括我自己,我确实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举一个简单例子,我过去研究思想史,在研究到清代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西藏、回部地区(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所以我在写《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时,阅读了一些相关历史文献。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并不够,需要大量地阅读。从2010年到现在,我几乎每一年都会去一次新疆,我发现新疆的历史如此错综复杂,也才逐渐意识到其实我对社会的很多领域都不了解。我带学生时,也有意让他们专门做这方面的论文,比如我有一个学生是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长大的汉族,我让她研究新文化运动在新疆的变化。因为我们在讲新文化运动、讲“五四”运动时,讲的只是北京、上海、南京这些地区所受到的影响,但是新文化运动在新疆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不了解。论文开头时,这个学生觉得非常艰难,最终,这篇博士论文写了30多万字,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去年我又招收了一名维吾尔族学生,我希望她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新疆文学展开研究。坦白地说,这对我个人也是一个挑战,但是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专业总是存在的,但阅读是没有边界的。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汪晖 全国政协委员 阅读 读书 治学 世界读书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