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致敬匠心
编者按:
匠,灵巧,巧妙;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不惟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炼求合,而神圣工巧,备出天造”。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舆论热点。
从形形色色的“德国制造”到日本的马桶盖,从传代收藏的瑞士表到荷兰的“王室供应商”,当这些国外名品冲刷着每个人的“朋友圈”时,“工匠精神”和“匠心”的及时涌现,仿佛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邃生命吼出的丹田之音。匠心,是真正需要从每个中国人内心唤醒的睡狮!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中,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涵义。工匠精神,是一门手艺,是一种品质,是一份专注,是一份严谨,更是一种态度;匠心必须具有坚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目标不断的坚持。专注的目的是要将产品做到极致,而所谓极致也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永远行走在不满足现状、追求独具匠心的路上。
并非中国人崇洋媚外,那些来自国外的奢侈品或者日用品,真正让我们折服的,是产品背后的高贵匠心。当下,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对高品质产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实际上,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根基。曾几何时,世界一致敬仰与倾慕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匠心。再次追寻这种精神,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态度转变,把“将就”变“讲究”;技术转变:把“制造”变“智造”;产品转变:把“产品”变“精品”。做到了这三个转变,也就实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
从古至今,所有不可多得的臻品,背后都隐藏着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今天,我们需要保留最珍贵、最引以为傲的传承。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践行“工匠精神”,首先要将其融入工作实践中。本期我们采访了三位政协委员,请他们回顾匠心精神的历史脉络,探寻匠心精神的当代传承,以及他们各自平凡岗位上的匠心闪光。他们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
潘鲁生:守护我们的匠心文脉
那是全国政协在乌蒙山区的一次调研。越往大凉山深处去,目睹的地形地貌和生活日常,越发令人感知山民生活之简陋和不易。就是在这里,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注意到一群皮肤黝黑、埋首制作漆器的老艺人。
“他们手艺精湛,神态特别专注,有种精神上的富足感。”彝族漆器在当地一个家族整整传承了19代人,漆器的材质制作、绘画工艺和雕刻技法都被完好地传承下来。有那么一瞬间,漆器表面精美的纹饰和周围的赞叹声,几乎使潘鲁生忘却了这是地球上一个尚未脱离贫困的角落。
“这些老艺人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呀!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帮我们守住了民族文化一支活态的文脉。”30年来,对天南海北多项民艺的生存状况进行着摸底,潘鲁生一次次对坚守的人们升腾起浓重的敬意。
好工匠总是寂寞的。炼成一颗匠心谈何容易?它的内涵极简单又极饱满:用心、专心和耐心,精心、细心和恒心……
“历史上大国工匠主导社会技术创新,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工艺濒危,部分品类面临存亡绝续困境,工艺载体失落,乡愁无处寄托,精工工艺市场缺失,出现了国人对国际手工奢侈品趋之若鹜等现象。”潘鲁生慨叹。这一次,希望之火在眼前雀跃着:大凉山的老艺人们身边已带有“小跟班”,犹如暖暖的春风吹进深山,细嫩的幼芽正萌发生长着。
哲学家们总爱说,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确,传统的工艺样态、技法以及赖以依托的风俗习惯、生活载体等都在发生变化。但在潘鲁生心里,有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这次,闻听记者的来意,他爽朗一笑,“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天工开物,匠心独运’。”这个校训的提出者便是潘鲁生。在教学中,他一贯倡导学生在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创造运思、精工实践。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们不会忘记,校长潘鲁生给他们的寄语是“争做大国工匠”。
“无论民间符号元素的取用、传统工艺的转化,还是民艺母题的衍生发展,都离不开深层次的认同尊重、体验和实践,而匠心文脉是基础和根本。”可喜的是,师生们的大量设计创意成果中也的确体现了这样的工艺匠心。
几十年浸润在手工艺世界里,潘鲁生自有一种安静的气场。他戴一副黑框眼镜,喜欢穿传统中式服装,讲起话来慢条斯理。然而每送走一批毕业生,看着他们青春勃发的脸,都会勾起他对自己学艺生涯的回味。青年时与手工艺结缘,令他汲取了最丰富的营养。大到中华的造物文脉、工艺之道,小到每时每刻专业敬业的心境、坚守坚韧的品格,都滋养着他走向成熟。
刚接触民艺时,他并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干这个。随着下乡调研机会的增加,和民间艺人同吃同住,潘鲁生逐渐走入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大宝库。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程式化,可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充满个性,寄存着独特的感情。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性情。
“民间艺人的敬业不是讲究崇高,他们自觉性特别强,对手艺很敬重;出于谋生需要,人们都会自重,这是一种自发的状态。”潘鲁生认为,过去的民间手工艺品串接起来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很少出现假冒伪劣产品。
有人说,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时人工不值钱啊。对此,潘鲁生不能苟同。“过去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大家彼此都很熟识,一般手艺人也是大家伙儿的亲戚或者邻居,谁去骗人呢?还是因为内心有诚信啊。”
当一个人真正走入一个领域,就会对它产生感情。上世纪70年代,潘鲁生在山东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当学徒,跟着老师傅手把手地学习工艺制作方法、体验技艺从生涩到娴熟的过程。这段经历日后之所以令潘鲁生难忘,就是因为在技艺和能力之外,培养了他专注精细的做事规矩,养成了保持心静的状态、精致的态度、工巧的精神,也磨炼了坚守传统与探索创新并行的胸怀和勇气。
“‘徒”就是徒劳,当学徒就是白干活儿。”年轻时,潘鲁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身边也有人因此而放弃。但他的理解是,前辈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一个刚入门的学徒以诚服虚心的状态,不打折扣地去劳作、去学习、去体会,得到身心的全面教养,也是从根本上树立对于劳动的专业、敬业态度和精神。习得这些精神素养的过程,就像经过人生的一个隧道期,经过磨炼,把内在美好的品质磨砺出来。
而今,他正把这笔财富传授给学生们。“如何认识手艺、怎么看待手艺、怎样把这支亘古不息的造物文脉传习下去,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对于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潘鲁生也会贴在博客上,并且做出点评。“严格地说,它们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潘鲁生认为,如今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国家重视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学校更应该共同努力让数千年传承不断的匠心文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后,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工匠精神,这令潘鲁生欣慰。“我们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内求诸己,自信自强,温故知新,守护我们的匠心文脉,实现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光大。”他说。
对于民艺的田野调查,潘鲁生表示还会继续下去。在他眼中,活跃在田野之中的“抢救”、“保护”,比单纯的书斋式学术研究更有意义。(记者 司晋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匠心 潘鲁生 朱星 吴春龙 匠心文脉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