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新曙光新曙光

我的航空报国梦

2016年04月28日 16:38 | 作者:王祖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行研发航空发动机

1956年,中央决定开始发展导弹工业,成立第五研究院,1958年第一批由苏联援助的五种导弹开始试制。由于五院没有工厂和生产能力,中央决定先在航空工业系统试制,建立生产线。

1966年初,国家成立航天工业部(七机部),三机部将整个111厂和112厂的导弹生产部分及一个仪表厂(139厂)划归七机部领导。111厂共有职工4232人,占地80公顷,设备1106台。我国的导弹工业由航空工业发端,对以后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我国当时以空军轰炸机、运输机和民航机为主力的四种飞机:杜-2、伊尔-12、伊尔-14和美式C-46的发动机,因缺乏苏联生产的零部件而面临停飞的困境。空军要求四局解决。

油江局长派我去120厂提出解决办法。我与120厂设计科王修瑞等同志研究,这四种发动机功率相当,但构造各不相同不能互换,所以认为,这四种发动机各自制造零件不是办法,最好是能研制一种发动机既可同时用于四种飞机,又可提高飞机的性能。

经过充分研究提出用活塞-7(AW-82B———米四飞机用)发动机的本体-5AW-82T(伊尔-14用)的减速器的成熟部件为基础,经再次研发整合,重新组合设计出一种新发动机活塞-8方案,达到既可同时用于四种飞机,又可将民航伊尔-14飞机的升限由6500米提高到9000米,解决了飞越西藏的难题。

这一方案得到空军和部领导的赞同与大力支持,从1962年开始由120厂试制,王修瑞同志任总设计师。1963年12月25日通过了国家鉴定试车试验,试制成功。

活塞-8的研制周期短(只用2年),费用少(697万),效率高(一机四用),适应国家急需,得到使用部门的全力支持和赞扬,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尝试;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新型号。

在1963年的庆功大会上,得到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和刘鼎部长的充分肯定。当时贺龙副总理在视察120时也给了高度评价,赞扬“这种改型设计是一个方向”。

活塞-8到1980年才停产,共生产了1330台,其中供应民航195台,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发的航空发动机用于民航运输的先河。

无人机技术领域的飞跃

1966年时,我正在410和120厂帮助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6月19日,因文化大革命我放下工作立即回部。1969年,我被下放到湖南沅陵“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

1972年,我被分配到三线三机部湖南大庸013基地任发动机组组长。

由于那时北京航空学院专业比较完整,1965年国家决定由北航负责高空无人侦察机整机(包括机身发动机和机载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发动机等由331厂协助。

同年10月,完成了设计图纸,局组织331厂进行工艺审查,提出了多条修改意见,提高了图纸质量。1967年,北航由30余名教授组成继续试制小组,推力从771公斤推力提高到860公斤。

1969年试制全面展开,1971年装出第一台发动机,试车时发现大量技术故障,如整体叶轮精铸质量问题,发生径向扩压器变形导致离心叶轮等三大部件损坏、火焰筒材料用错等重大故障,久攻不克。以后又在试飞中发现涡轮叶片折断等严重事故。学院为加强领导,成立了院新机研制型号指挥部。

1975年,我正值50岁,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我被调到北京航空学院新机试制指挥部任副总指挥,负责发动机的试制排故工作。

经过组织发动机厂和材料研究所、钢院的协助和师生的努力,排出了故障,共生产了6台发动机,进行各项试验工作,于1977年5月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试车,宣布定型,1978年通过整机试车鉴定,宣告试制成功,编号为无侦-5,装备了我国第一支高空无人侦查部队。无侦-5的研制成功,也成为我国无人机技术领域的一次飞跃。

(本文节选自作者自传,王人慧略加整理,有删改。全文将刊登于《文史资料选辑》。

特别鸣谢全国政协委员甘晓华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编辑:曾珂

1 2 3

关键词:北航研制新机 航空 航空报国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