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常外污染事件背后的中产家庭:纠结于转学与留守

2016年04月29日 08:14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4月19日,正在修整中的常隆地块,对面不足百米就是常外新校区。

4月19日,正在修整中的常隆地块,对面不足百米就是常外新校区。

破裂的信任

去开会,他总是拍一支录音笔到官员们面前,指着提醒他们,开始录了,你别又说了话不承认

杨军是家长中的低调派,他既是常外学生家长,同时又是环保系统的官员。

4月24日,他向记者复盘事件全程。在他看来,家长与政府间的信任关系,因为不透明、不作为的失当行为,让一件原本简单的事件变得棘手而尴尬。这几个月,政府至少错过了两次挽救的机会。

杨军说,第一次,如果学校搬迁缓个半年,等修复工程完成,之后的一切便都不会发生。

第二次是12月,家长发现毒地后当即举报,毒地却拖了十多天才停工。“如果当时政府官员出面道歉,态度诚恳一点,还有和解可能。”

但这都没有发生。

商人重信,杨群说自己“被一次次出尔反尔搞到崩溃”。去开会,他总是拍一支录音笔到官员们面前,指着提醒他们,开始录了,你别又说了话不承认。

张郡姝与常州市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相熟,在最绝望的时刻,她曾经给这位领导打电话,询问事情的转机。领导在电话里回了一句:“你这样子一直纠结,一直焦虑,就是心理有问题了。”

从那以后,这两位相熟的“朋友”再也不交流了,“没有必要再交流了,官员还是没办法设身处地理解家长的苦衷。”

这种分歧与不信任,随着家长对真相的挖掘,逐渐超出了“毒地”污染本身。

他们发现,在国家公办民营大背景下创办的常外,是以常州高级中学新北校区的名义建设,最后却接近无偿地给民办学校常外使用,其中涉及建设资金3.1个亿,实际是打了国家民间办学政策的擦边球。

还有人拿到常隆地块土地修复的批复文件,发现涉及资金3.94个亿的修复工程,实际上很多项目都没有建设,比如文件中提到的钢结构封闭大棚等设施。

一位家长回忆,最初沟通时他们克制、平静,他们关心的,只是学校能否搬迁。

但沟通未果、信任破裂的情况下,这些文件和举报信被曝光给媒体,引发新一轮的报道热潮。

2016年4月17日,央视曝光了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随即,环保部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入驻常州。

低迷的家长们又燃起了希望。

转学与留守

“如果她转到一个很糟糕的学校,我没法负担她后来的人生;如果不转,我怎么面对她现在的人生?”

4月25日深夜,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环保部调查组阶段性调查结果:常州外国语学校(常外)区域大气环境,与常州其他区域无明显差异,土壤及地下水监测还在开展中;学校卫生、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食品卫生符合要求,未发生传染病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调查结果发布后,各个家长群都沉默了。

也有家长质疑通报的真实性,甚至怀疑是假消息。

政府通报发出后的4天里,新北区基础教育处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都来自咨询转学事项的家长。

根据家长们的统计,截至2016年4月25日,常州市发布调查结果前,在常外七、八年级转学人数62人,还有6人休学、5人请长假、5人出国。

一位负责统计的家长说,如今这个数据,又有了大幅增长。

调查组最终的结果还未公布,一部分家长内心仍保有期待。

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学生健康岂容掩耳盗铃》。至少有7人将这篇文章转到七年级新生家长群里。

一些人在转学与留守之间摇摆。

事情发生五个月了,张漾琴一直不敢带女儿去体检。直到女儿身上冒出无法消退的红疹子,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她说自己不敢去面对,因为无力去改变。

“如果她转到一个很糟糕的学校,我没法负担她后来的人生;如果不转,我怎么面对她现在的人生?”

检查报告出来后,她几乎一夜没睡,最后还是决定转学。

因为女儿是她所有身家性命中最宝贵的、必须要去维护的一样东西,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八年级教改班的周菲菲已经和父亲商量好转学的事情。

新学校离她家走路不过四五分钟,是一所“我去了肯定能拿前几名”的中学。

她最近常常陷入回忆之中。她想起去年从头笑到尾的圣诞晚会、读诗读词的古风歌词课;想起总能说得到一块去的朋友;想起之前她停课一段时间,回校时全班同学对她报以欢迎的掌声。

4月26日,常隆地块的土地修复已完成,原有的“毒地”表面盖上了一米多厚的新土。上百位园林工人穿梭其中,栽种玉兰、香樟。按照规划,几个月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开放式公园。

“毒地”的对面,常州外国语学校在照常上课,每个教室都空了几张凳子。

学校北门,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循环显示着学校的育人目标:未来世界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

(文中所有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罗婷 实习生 张帆 江苏常州报道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常外污染事件 中产家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