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北京年内完成社区减负 “1个居委会17块牌子”将终结
改变
社区工作实行“准入制”,不再承担招商等任务
为社区减负就要严格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而实行“准入制”的前提是厘清社区职责。
此次减负首先对社区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社区要聚焦主业,协助基层政府、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在社会动员、服务居民、协调利益关系和维护基层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今后进入社区的工作事务,实行清单管理。属于各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明确规定外,其他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事项,市级部门的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区级部门的须经区委、区政府批准,未经批准的工作事项,一律不得交由社区落实,一经发现,立即撤销、终止。
“过去,社区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创收等任务指标,以及社区作为责任主体的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等事项,原则上一律取消。”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介绍。
记者了解到,除明确社区居委会日常可出具的15项证明事项外,北京今年年底前将取消“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等27个工作机构,并将取消“幸福社区”“老干部服务示范社区”“充分就业保障社区”等25个达标评比项目。同时,除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开展的项目外,其他考核评比一律取消,各职能部门不再单独组织社区层面的考核评比活动。
探索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培育社会组织,走出减负怪圈
事实上,为社区减负已经喊了好多年,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但大多收效甚微,甚至陷入越减负担越重的怪圈。社区减负难,究竟难在哪里?
“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基层包揽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管理事务。”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认为,“很多事务本来是要区分的,行政事务由政府做,市场事务需要企业来做,有些社会事务应交由社会来做,但在传统的行政方式下,这些是不区分的,最终都落实到最基层的社区。”
在行政化的运作体制中,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成了街道下属机构,社区减负往往都是无功而返。董文勇认为:“社区减负,应该减掉由职能部门承担的事情。委托社区承接和办理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等相关事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承担。”
“社区社会组织这几年有很大进步,但目前能力还是不足,这也是政府无法放手的一个重要理由。”董文勇认为,“但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培育社会组织,把社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社区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解决。”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社区减负 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