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新疆新和:丝路古遗址保护捉襟见肘

2016年05月09日 15:19 | 作者:王瑟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谈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全国角度来看,古代城池、烽燧、戍堡遗址如此集中地分布在我们县很罕见,这是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域的历史见证,也是丝绸之路繁盛、东西方文明汇聚交流的物质见证。对我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有效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向世界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一个物证。”程建军说。

1992年,新和县率先在新疆县级单位成立了文管所。“当时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也不会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时有个文保处,才几个人。最后我们想,反正要做些事,就开始在遗址区划保护范围。因为这些遗址长年没有人保护管理,许多农民就在遗址内开荒种地,我们就一家家地宣传动员,说明情况,请他们退到遗址外种地。”程建军介绍说。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新和县文物局有项工作一直坚持到今天:每年春秋两季对遗址进行例行巡查。因为这些遗址多为夯土建筑,春秋两季农民放水浇地时,一旦发生跑水,对遗址造成的损害巨大。巡查工作坚持了24年,工作人员早就换了几批,但工作内容没有变。

2000年前后,由于石油勘探队伍多了起来,一些人员擅自进入遗址保护区内工作,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新和县立即成立了油管办,要求石油勘探前必须来县油管办办理手续,有效地避免了对遗址的损害,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随后,他们组织了一支永不离开遗址保护区的队伍——义务文物保护员。现在新和县共有17名义务文物保护员,除3人是负责巡回检查外,其余14人均是家就在遗址附近的农民。他们从小就在这里生长,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一些文物保护员已经是子承父业,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文物保护的重任。通古斯巴什古城的文物保护员牙生·苏来曼的爸爸就在这里工作了16年。

“最初,他们一分钱收入也没有,只有过年过节时单位会送他们一些食品,后来是每年500元、800元的工资,去年每人每年有1500元的工资。用他们的话说,这点钱连每年摩托车的油费都不够,但他们每个人起的作用很大。”程建军说。

现在65座遗址保护状态以自然状态为主,有40多座遗址当年还办理了土地使用证,20多座因为是近年发现的,尚没有办土地使用证。程建军表示,不是他们不想办,而是没有资金从农民手里将土地收回。

遗址保护范围也从最初的从城墙向外120米,到300米、500米、1公里不等地划分。“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统一规定,法律上更是没有划定,这让我们县一级文物保护部门有时感到束手无策,怎么划分、如何划分,需要法律更明确一些。”程建军说。

因为没有很好地挖掘,新和县的这些遗址没有开发利用,更没有成为游人观光的目的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和县遗址的情况,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当地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3000多平方米展出面积的博物馆,现在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和外装修均已完成,但布展却陷入困境。“我们就是想展示新和县众多的遗址文物,但布展最少也需要2000多万元,钱从哪儿来?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难题。”程建军说道。

几年前新和县文物保护感觉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他们积极与内地专业机构和高校合作,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均与新和县在文物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合作。

“我们多年前还提出了大龟兹文化圈的概念,库车、新和、拜城和克孜尔石窟应共同开展保护研究机制,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物是有关联性的,必须在一种新的研究保护机制下才能更好地保护与研究。另外,我们这里的遗址多为夯土建筑,怎么保护与修复,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程建军说。(记者 王瑟)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新疆新和 丝路古遗址 古代城池 烽燧 戍堡遗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