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国学大师(从左至右依次为章太炎、王国维和陈寅恪)
“国学”概念的使用
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应该可以分为几种。作为一个近代的文化概念而言,“国学”与“西学”相对,是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这是国学概念在近代的第一种用法。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用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提法,国学可称“中国独有之学”;用刘师培后来的说法,则可称“中国固有之学术”;东南大学国学院的提法以国学为“中国原有之学术”。后来30年代王缁尘《国学讲话》称:“国学之名,古无有也,必国与国对待,始有国家观念,于是始以己国之学术成为国学。”从历史上看,根据章太炎等人的讲法,国学之提出,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这个意义的“国学”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一直都比较流行。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吴宓在论述清华《研究院缘起》中表达了对清华国学院的理解,后来又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和经过》加以强调:“兹所谓国学,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吴宓所用的国学概念,定义了国学的对象和范围,是当时各个国学院所表达得最清晰的概念。这个定义以学术形态的文化为主,故称“学术文化”,不包括民俗文化等非学术内容;此外,他重点强调学术文化的“全体”,意谓不能仅以传统学术文化之一种(如儒家或道家)代替其全体。至上世纪90年代初,张岱年先生写《国学丛书》的序的时候,还是讲国学即中国学术,这是流行最广的国学定义。
第二种是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以国学为“中国传统学术”和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用法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外延要小于“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往往无所不包,而前者侧重于学术形态的文化而言。当一个概念提出之后,其意义就会不断地扩张,不同的人对之有不同的意义之使用。在一般的意义上把国学当作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意义就比较广泛了,它不仅是学术形态的文化,还可以将不是学术形态的文化包括在内。不仅是民俗文化,还有其它各种层次的文化,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国学”概念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了。
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实际上从晚清以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学”之使用,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第三个方面的意义,即“国学”是指一个研究体系,或者一个学术研究体系。这个学术研究体系不是指一个过去的文化体系,如孔子思想体系、朱熹的学术体系,而是我们现在研究它们的体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国学就不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概念。如认为晚清以前的学术是国学,这就是把国学理解为在时间范围意义上的传统学术,用时间界限来划分国学的范围。上世纪20年代的国学概念则更是一个学术类型的概念,指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研究体系。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胡适的观念。胡适主张“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这个历史文化的学问不是指古人对过去的研究,而特别以指近代以来我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一种研究。胡适在北大国学研究所办的刊物《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缩写”。什么是国故学呢?他说:“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是国故学,简称国学”。这个讲法来自毛子水,毛子水在1919年写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里面提出,“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这个学问叫国故学。”胡适加了一句,说“国故学”缩写、简称、省称就叫国学。就国学这一语词的历史来讲,胡适的说法并不合乎实际,并非先有一个“国故学”流行,然后大家省称、简称,才有了国学的概念,语词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但是胡适的这一个说法,显示出国学的第三种意义,就是,国学是研究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所以,这样的一个国学的概念就是一个学问体系的概念,就是指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问体系。
这种用法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也渗透在学者的日常语言之中。比如当时国学名家、章太炎的弟子黄侃,周作人谈到他时赞叹地说:“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这个“国学”的概念不是指它的对象即传统文化、传统学术,而是指对于它的研究。林语堂说:“科学的国学是我们此去治学的目标。”他所说的国学是就一个研究的体系、一个学问的体系来讲的。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这也是说国学是我们现代人研究过去中国历史材料的一个系统,这样的讲法就是以国学为一个研究的系统。顾颉刚还说:“国学是科学中的一部分。”这个科学就是一个研究的系统概念。毛子水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回顾这段整理国故的历史,表扬胡适为北大国学门刊物《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认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后,国内的“国学”之所以有一点成绩,是与胡适的这篇文章有一定关系。他所说的“国内的国学之所以有成绩”这句话中的“国学”,不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而是指“国学的研究”这个体系。所以这第三个意义的国学就是指国学研究。
另外,就外延来讲,因为国学同时已经开始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出现,在1920年北大成立国学研究所的时候,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大国学研究所筹备时的《研究所简章》为国学门所规定的范围,已规定了国学作为的范围,就是“凡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之一种专门知识者属之”。这是确定国学的范围,即国学不仅仅指文学,也不是仅仅指历史或哲学,只要是研究其中之一种,都属于国学的范围。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章程》也规定“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来 国学 演变 中国特色的哲学 国学研究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