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李继延:打造高职院校的“加州理工学院”

2016年06月01日 09:35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专

与各地动辄万人大校不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劳职院至今仍保持着3000多人的发展规模。对此,学经济管理出身的李继延有自己的想法:“学校的规模要适度,要有理性,要科学统筹配置各项资源,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专’,正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组织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李继延举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例子,“这所学校仅有不到400名教职员和2000多名学生,却有34人35次获得诺贝尔奖,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超越了哈佛大学。所以,高职院校只有扎扎实实地铸造自身品牌,兢兢业业地培育社会精英,才能有好的出路,才会有大的发展。”

为着这个心愿,20多年来,李继延扎根劳职院,哪儿也没去,“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父母是老师,我从小就立志当老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劳职院,大家对李继延的一致评价是,很有战略思想。对此,李继延认为,校长的权威并非来自于官职的大小,而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人格魅力。“校长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有前瞻性,这些年我们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没有走过弯路,如此才赢得大家的信赖;第二,要以身作则,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家信服的还是你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这些年,李继延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至今他还在多所全国著名高校担任EMBA班战略管理课程的讲座教授,“始终保持对专业领域的兴奋,才能经常获得新鲜的东西,办学才更有动力。”李继延说。

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歧视、尊重程度和上升空间的限制,中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尴尬境地。贯通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的推进,让李继延看到了更多希望,“其最大的好处是打通了学生的升学渠道。基础教育阶段2年,我们引入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高职教育阶段3年,利用劳职院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阶段2年,让学生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接受本科培养,使学生接受国内一流大学或优秀应用型大学教育。”此消息一出,咨询招生的电话明显增多。

作为职业院校的校长,李继延也面临着诸多无奈,最大的挑战就是生源减少。在李继延看来,一方面是受人口减少影响,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错位。“其实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需求量极大,用人单位非常欢迎,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订单式培养、提前预订,供不应求。我觉得目前教育发展存在一种资源错配的现象,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多听市场的声音,也就是说,应该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本来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就比较困难,再减少它的招生计划,都支持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肯定会竭泽而渔。”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继延心中一直有一个“职教的春天”:“我觉得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宏观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相关部委都出台了很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中观层面,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亟须先进制造业包括服务型人才;微观上,职业学校很‘争气’。”上个月,劳职院曾接待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他们参观完学校的课程设置、设备设施、教学理念后,感到非常震惊,认为美国的职教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给李继延更大的信心:“我从来不认为职业教育前途是岌岌可危的,或者说前景暗淡,相反是非常光明的。”

在李继延看来,目前,全国职业教育将正面临一个“洗牌”期,今后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职业教育政策,像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型一线城市,应该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应该更多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比如北京职业教育就要围绕其“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其人才培养。

“不是职业教育没有前景,而是要耐下心来研究如何让人才培养适应所在地区发展需要,如此才有发展空间,而且大有空间。”李继延说。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李继延 高职院校 加州理工学院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