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三菱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 每位获赔10万
纵深
中国劳工20多年漫长索赔路
在二战末期,日本曾从中国强掳约4万劳工,押解到日本进行强制的体力劳动,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草泊村人刘连仁就是其中一员。
1945年,刘连仁逃跑成功,从此躲在山洞里,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直至1958年,刘连仁被发现,并被送回国。上世纪90年代起,刘连仁开始向日本方面索赔。
在日诉讼 一次胜诉后全部以败诉告终
1996年3月,刘连仁向不认罪不赔偿的日本政府提起诉讼,并3次赴日上法庭陈述。
2001年7月,日本政府被判赔偿2000万日元,这是中国人对日索赔成功的第一例。然而4年后,日本东京高等法院推翻这一判决,驳回刘连仁的索赔请求。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三审驳回原告诉求,不再受理此案。
此后,中国劳工在日本对日企的诉讼全部以败诉告终,这被认为是日本已经关闭了中国民间索赔的大门,民间对日诉讼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中国受害劳工联谊会执行会长刘焕新是刘连仁之子。现年70多岁的刘焕新已从事劳工诉讼26年。在刘连仁去世之后,他继续着对日索赔的征程。
然而在这个马拉松似的诉讼过程中,他面对着原告证人逐渐去世的情况。“1995年我们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国有38953名被掳劳工,有线索的26000人,能得到资料的有17000人。当时,全国的幸存者有2400人,而今只剩下不足700人。” 刘焕新说。
国内诉讼 北京开启受理对日索赔案先例
在此期间,刘焕新和劳工案的受害者试图转向国内寻求司法途径。2003年到2010年,先后有劳工委托律师在上海、河北、山东等地法院起诉,但均未得到受理。
2014年3月1,北京市一中院受理了37名北京籍劳工(及其遗属)诉日本焦炭工业株式会社(原三井矿山)和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案,这也是我国法院首次受理劳工对日索赔案。
一些参与劳工索赔的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多个法院受理劳工团体对日企的诉讼,日方的态度出现了大的转变。劳工群体在中国用司法途径进行维权,这给三菱带去了很大压力,倒逼他们谈判。
编辑:杨岚
关键词:劳工 中国 三菱 日本 三菱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