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单嘉玖:故宫画医
故宫博物院约有15万件院藏书画,其中大量原状陈列品亟待修复,这个活儿几代人都干不完
单嘉玖正在修复古画。记者 杨雪梅摄
每天早晨不到7点出门,下午5点下班,从鼓楼的家里走到故宫,不疾不缓,正好50分钟。这条路,故宫书画修复师单嘉玖一晃就走了快40年。
她的父亲单士元在故宫工作74年,曾是唯一一位工龄和院龄一样长的故宫人。“父亲一辈子最看不够的是故宫宏伟的建筑,而我成天触摸的是故宫的手卷、立轴、册页、贴落儿、扇面……”
古人把书画修复形容为“病笃延医”。所谓“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甚至提出“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主张。
修复一次,至少可以使古书画生命延长上百年
故宫的书画修复室坐落在故宫科技部的院子里,这是故宫唯一装了门禁的地方。书画修复室的门有两层,一层是后来加的,是为了防风。“门对面的纸墙就是书画上墙撑平经常要用到的,北京春冬的风太大,纸本身产生的拉力本来就大,一不留神很容易撕裂画心,自然更怕风。”门钥匙只有两把,谁最早来就去领钥匙开门,谁最晚走,就关好门窗锁好门将钥匙交还。“反正这钥匙是从来不允许出了科技部的门的。” 如此严格的通行制度,是因为文物在这里一放就是一个月甚至一年多。
最近,单嘉玖在修复来自符望阁北门西南间西墙的一张贴落儿,修复单上记载着文物号、文物名称、伤况、送修人、接收人、修复要求等信息。过去,只有重点文物才有修复档案,2006年起,故宫科技部开始为所有修复文物建立详尽的档案,要求详细直观地记录文物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情况。
书画时间久了如同人老了生病了,难免出现断裂、破碎、糟朽、霉烂、沾损、残失等,故宫大量原状陈列的书画更是损坏严重,修复的目的是延年益寿。修复一次,至少可以使其生命延长上百年。
故宫古书画修复对象为两大类:一是以传世文物为主的宫廷收藏,包括书法、绘画、碑帖拓片、帝后画像等,如《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另一类是宫廷史迹,包括宫殿中的匾额,帝王臣工的书法、绘画。这些古董如果没有修复技术的保护不可能流传到今天。
195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书画装裱大师,组建了故宫的第一套书画修复班底,集中修复一大批故宫院藏的翰墨精品。单嘉玖的师傅、曾成功修复《五牛图》的孙承枝便是其中的一员。
“1978年冬,刚刚结束插队回到北京,正好故宫博物院招收文物修复人员,我就这样成为了故宫人。”那时,单嘉玖对书画装裱修复一窍不通。
第一天上班,师傅孙承枝把一沓纸往桌上一搁,上面放把马蹄刀,让单嘉玖把纸上的草棍、煤渣刮掉,还得保持纸张的完整和光洁,这一刮就是3个月。练完了刮,再练刷——用鬃刷在旧高丽纸上刷,不能刷破纸,不能刷出褶子。“一开始觉得枯燥,但慢慢的,你能感觉到那个鬃刷划过不同纸面的阻力,甚至能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修复书画所需要的那种定力也慢慢地培养出来了。”单嘉玖回忆说,“3年的工夫,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各个朝代用纸特点和选纸方法,那些一开始觉得拗口的专业术语也变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如今,单嘉玖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师傅,“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我也希望可以都传给我的学生。”
现在,修复室里有5个人,4张红色的长方大案依次排开,每个人要修复的书画放在一处,揭背托心用的纸、清污要用的毛巾、隐补用的纸和绢等工具都放在一起,门口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排笔、毛刷,墙壁上挂着尺子、起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单嘉玖 故宫画医 修复 院藏书画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