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他们更担心,优秀学生的集聚或将影响未来的教育格局,甚至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的公办学校沦为薄弱学生的“保育院”。
在业内人士看来,榜单受到追捧还因为它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心理需求,如今的家长越来越焦虑,他们只关注眼前的竞争,而非未来的竞争,但切莫被榜单“牵着鼻子走”,因为这类榜单只不过是一些机构与学校抬高自己压低別人之不良竞争的手段。
“很多类似的榜单其实就是培训机构发布的,在数据的统计上也有失偏颇,因为它背后有宣传倾向,要为自己的‘小四班’和‘小五班’招生造势。”堵琳琳坦言,不排除这种榜单已经成为一些社会办学机构有意炒作和招揽生源的手段。记者看到,微信群就有某名师工作室公号直接“绑定”榜单发布小升初培训信息。
家长不要被牵着鼻子走,学业质量才是正途
在张人利看来,更大的误差还远不只是这些。
“预录取学生数是否就能代表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排名靠前学校学生的投入和产出比?榜单背后的‘汗与泪’又有谁去排过名?你为何不公布一个全市初中学生睡眠时间的排行榜,回家作业量的排行榜,甚至是每周课时数和体育成绩的排行榜,还有生源进口和出口的对比数据。”
张人利说,学业成绩仅仅是学业质量中很小的一块,即便是比较学业成绩,预录取情况也只能代表部分高端学生的水平,还应该比较各初中的中考平均分、及格率、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以及普通高中的比例等等。
“公办学校不挑生源,还有随班就读的学生,因此,即便看学业成绩也要纵向比,而不是横向比,要看比原有的基础提高了多少,而不是仅仅只看一个结果。”
但家长对榜单排名的热衷和追捧,也让张人利感到深深的无奈——在对学校的评价上,政府的导向与老百姓的实际认可度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家长可能只看重结果但不在乎过程,对成绩的盲目追逐导致应试加剧。
“其实,这些被裹挟其中的家长应该反思,一味地追逐榜单中的学校,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去,很多时候也只是成为‘陪跑’的牺牲品,牺牲了孩子的兴趣特长甚至是健康埋头刷题,拿了那么多奥赛证书,到头来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浪费了宝贵童年。”堵琳琳说,若是换一个空间和学习体系,孩子是否会拥有更幸福的童年呢?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