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王石不应千夫所指 宝能确实来者不善

2016年06月26日 21:12 | 来源:财经杂志
分享到: 

0 (2)


至于王石4年时间拿了5000多万报酬,是他利用董事(长)职权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他应得的,也不难分辩清楚。2011年至今,万科每年收入上千亿、利润上百亿,董事长每年平均1000多万的收入,大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万分之一或利润的千分之一。这个比例多不多,请自行对比其他A股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或全球同类型公司董事长的收入占比。

当初确定万科高管团队薪酬标准时,从一开始事实上就考虑了当初他们放弃管理团队大比例持股的机会,否则今日王石个人每年收益,岂止区区千万元。按2015年万科年度净利润100多亿算,即使王石仅持有1%的股份,那么他的年度所得也应当上亿,如果他持有5%或10%的股份呢?

既然如此,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宝能系对王石必欲去之而后快?有人说这是当初王石不给宝能面子的报应,但这更直接涉及的,宝能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公司,他们为什么要高价入股万科,为什么从一开始王石作为并不大比例持股的管理层代表,并不欢迎宝能系?

说到底,宝能系与万科,从商业理念到行事风格均是格格不入的公司,如果说只要合法的资本,并无高低之分,在资本市场和公司股权上应当平等,但不同资本持有者,究竟是比较讲规则做让大家比较舒服的事,还是比较会利用规则做大家不那么舒服的事,商界人士不难一眼看出,围观者即使一开始不明就里,随着事态发展也能大致看明白。

如今来看,宝能系恰恰以非常凶狠的所谓合法方式,证实了王石当初对他们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外围观察者自然不能恶意揣测宝能的企图,但其来者不善的咄咄逼人之势非常明朗,王石和万科管理层以及万科董事和监事,至此应当感同身受。

以如此公开决战的激烈方式,对待一家堪称伟大的中国地产龙头公司创始人,对待一个把公司管理得相当不错的高管团队,对待一个在中国公司治理中水平处于上游的董事会,宝能系所要表达的,恐怕不仅是替全体股东出头,而是公司控制权的你死我活。这对万科公司品牌、团队及业绩可能带来的冲击,宝能系是否理性评估、了然于胸?

假设宝能系的提议最终被股东大会接受,失去王石和郁亮的万科公司,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怎样的动荡变化中?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益是被严重伤害,还是会得到更好保护,目前来看也都是未知数。在资本市场上,未知,很多时候就是风险。

但有一点已经明确,无论接下来的事态如何演变,王石作为万科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无论以体面还是难堪的方式,他不得不告别万科掌门人的位置,也应当是未来大概率的事件,除非某种超预期的变化或强大力量介入,否则万科最高层的重组将难以避免,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个重大变化的进行方式,或将令所谓赢家难以浮现。

而在全球商业演变史上,创始人在公司做大后被赶走的事并不鲜见,当初激烈争斗和股东、董事的压倒性投票,往往让人一度认为赶走创始人的决定无比正确,但随后的故事通常表明,把视公司为生命的创始人、尤其是创造过成功的创始人赶走,通常意味着这家公司的精神死亡以及随后的业绩起伏、衰退乃至失败。

唯一曾经幸运的公司是苹果,乔布斯被赶走后苹果一落千丈,最终董事会把他请回来,在乔布斯带领下,创造了苹果迄今仍在延续的空前成功。问题是,如果未来万科出现危机,以中国的现实和王石的个性、年纪,他和其他可能被干掉的万科管理层,是否还有时间和心气重新回到万科重振河山?

对于这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如果说炒一把就走的所谓股东不在意,作为国有资本和长期大股东的华润,应当好好想一想:究竟是谁、以什么方式,可以真正让万科变得更好?目前这些混乱到近乎失控的大打出手,是不是最好的解决争议的方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从去年至今的万科股权之争,都是中国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难得的公司股权与治理案例。或者说,从更早的万科改制乃至万科创业至今,这家公司都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式成长的正面意义,但也未能避免成为典型的中国式烦恼的反面示范。

对王石而言,无论此事结果如何,无论体面还是尴尬,或许都不再重要。因为谁也无法否认他作为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位有底线、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的历史地位。当然,他在公司股权、治理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教训,也值得后来者鉴。但至于他的私德,除了容忍和尊重,外人实在没有更多说三道四的权利,对他的起码尊重,也就是我们的自重。






编辑:薛晓钰

01 02 03

关键词:王石 宝能 万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