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天价学区房是一种任性的“教育股票”
150万元的狭窄过道,一平方米46万元的10余平方米蜗居……近期,学区房的极端案例频繁刺激公众的神经。实际上,不少所谓“天价学区房”已不能住人,失去了房屋的属性。但无论是房屋过道还是被拆分的格子间,仍有家长为孩子能进名校不惜掷重金抢购。(6月24日《人民日报》)
因为接近小学报名日,这些天人们谈论最多的,除了股市,就是学区房。这两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总是摇摇晃晃,在红绿色的数字变化间分配财富;另一个看起来稳当多了,似乎只要一拥有,就马上能送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此前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广州等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可见,天价学区房,实际上是一种任性的“教育股票”,看似“牛市”,其实只不过是教育资源失衡后的一种“经济泡沫”。
教育部门禁止、幼升小、小升初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根治“择校费”顽症,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如果户口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天价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跨区择校行为,同样有违教育公平。
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之争,在各地展开了烽火狼烟之势。在禁止跨区择校的背后,“拼房择校”等怪招频出,择校费仍然暗流汹涌,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均为功利教育而疯狂。特别是,不少地方宁可默许“拼房择校”,也不愿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拥有极少的重点名校,就是一项光鲜而实惠的政绩工程;炒热天价学区房,则更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外,不愿意均衡发展教育资源,还与权力自肥有关。试问,只要是官二代、学二代、富二代,有几个不在当地最好的学校就读?
天价学区房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的板子,简单地打在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占坑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因此,天价学区房,倒逼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学校扎推了,都选择就近入学了,道理就这么简单。特别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拼房择校”困局的良方。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学校的数量,与教育政绩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张西流)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天价学区房 150万元过道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