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北京14处王府被占用 不少沦为大杂院安全隐患突出
探访
僧王府:昔日王府现为大杂院
地址:东城区炒豆胡同73、75、77号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历史上僧王府府门在现在的东城区炒豆胡同,院子一直向北延伸到板厂胡同,由东、中、西三所各四进的院落组成,几乎占了整整一条街。
然而现在不仅从外观上看不出王府的影子,整个王府也被分成炒豆胡同73、75、77号三个独立大院,里面并不相通,原有院落的形制已变。唯有77号院大门口墙上的灰白、青铜色两个“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恢宏。
“这都是汉白玉的,一般地方哪儿有这种东西!”坐在77号院门前乘凉的一位老人指着门前两个发黑的石墩告诉北青报记者,77号院里住的都是老国管局的员工,好多人已经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这两个汉白玉石墩原本是院子里大影壁的基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住户们因为空间不宽敞要扩建厨房,就把原本放在院子里的汉白玉石墩搬到了大门口。
如今三个院子各自独立,每个院子里面都有十多户居民,临街的一排房子都变成了咖啡馆、餐厅。裸露垂挂的电线、四处堆放的生活杂物、各种私搭乱建在院子里随处可见。73号院里,一些简易房门前仅留出了一人通过的空间。“早已不是那个味儿了!”临街一家咖啡厅的老板告诉北青报记者,有时候会有人过来问路找僧王府。“前些日子有两个外国人,就站在这个院门前,盯着房子一直跟那儿聊,看样子是很感兴趣,可能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懂建筑的人才会对这里感兴趣,从这些老破房子里看出门道。”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主楼首启百年大修
地址:地安门东大街三号
在张自忠路东头,坐落着一组布满精美砖雕的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群。这里曾先后是清康熙皇九子胤禟的府邸、清雍正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府邸、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现在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外虽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石碑和标牌,但门口设有保安岗哨,并有牌子写着“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
院子分主院和东院。主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区,主楼是一栋灰色的欧洲古典式灰砖楼。民国时期,这里先后是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以及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驻地。现在,主体建筑已用蓝色挡板围起来,搭起了脚手架,不时有工人进出,这座原来的清朝陆军部去年启动了建成百年以来首次大规模修缮,包括文物加固、文物修复以及室内装修等,修缮范围还包括大门、厢房,全部工期在三年半左右。据了解,主楼修缮完成后有望建成民国史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在主楼北侧的几栋楼房如今是人大老校区的宿舍,楼道堆满各种杂物,天花板上爬满了电线,楼道最窄处只能容两人并排走过。
东院是曾经的海军部,现在是中国社科院几处国际研究所占用,外观保存完整,哥特风格的灰色砖石楼群,与中式的红柱绿门都清晰可见,但楼内走廊护栏有多处破损,天花板部分墙皮脱落,露出内部木架,如今也在进行外墙和走廊的加固修缮。
顺承郡王府:迁建后已成饭店
地址:由太平桥大街迁移至朝阳公园东侧
在现存的十几座王府中,顺承郡王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原址是现在全国政协所在地,位于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之西,锦什坊街以东,南至武定胡同,北临大麻线胡同,总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上世纪末,因政协办公楼改建,这座历经15位郡王、270余年格局未变的“铁帽子”王府被整体迁至朝阳公园东侧,新的“郡王府”去掉了“顺承”两字,新修的牌楼立在朝阳公园东侧的广场上,牌楼北面是仿古建筑,南面则是马路。
原来的顺承郡王府什么样?据附近的老居民介绍,以前政协礼堂前面的广场到再前面的高楼,都是王府的范围所在。在周围居民眼里,全国政协分为两部分,靠南的那一面是政协礼堂,后面的全国政协办公大楼是拆了顺承郡王府兴建而成,原来的王府东、西路还有数进院落,是附属建筑、不甚规整的生活居住区。
不过,现在只有丁章胡同北侧到阜成门内大街之间有一片低矮的平房建筑,从外表看去很是古色古香,但大门紧锁,而在地图上标明“顺承郡王府”的位置,实际则是一家名为“金融客”的咖啡馆。
而在朝阳公园的郡王府如今是“郡王府饭店”,门口迎宾的服务人员戴着旗头,踩着花盆鞋,一副清朝格格的装扮,根据定价,在这里住一晚,最便宜的房间也要将近600元。饭店后面则是迁建时新修的王府花园,现在为北京CBD国际论坛会议中心所用。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北京 14处王府 大杂院 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