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民族情凝翰墨香

全国政协“中小学生书法进课堂”调研组青海调研综述

2016年07月11日 09:16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从结绳记事到产生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汉字形态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汉字的演变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在青海省第十二期“政协讲坛”,苏士澍做了题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主题讲座,偌大的现场,座无虚席,并时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会后,一位听众对记者说,听得太过瘾、太“解渴”了。

据统计,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学生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54.1%,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办学环境相对封闭,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民族地区小学的书法教育,不失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团结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举措。事实上,青海省早就开始如此实施,如2012年,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镇寄宿制学校建立了全省第一所“兰亭书法小学”。

在青海省海晏县寄宿制民族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教学楼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学生们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有警句名言,有古典诗词,都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浓郁香气。委员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一方面对米老鼠、迪士尼、肯德基等西方文化全盘吸收、乐此不疲,一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根基———汉字,却存在着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愿写字的现象。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之一,开展书法教育不仅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文明素质,还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事关民族自尊、自信乃至国家安全,建议有关部门将书法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来重视。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全国政协 中小学生书法进课堂 青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