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老子之哲学:无用之大用
精彩阅读:
在先秦思想家中,只有老子自觉地追寻着人类的终极问题,并作出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回答;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构建形而上理论大厦的哲学家。那么,老子之哲学有哪些特征呢?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老子看来,事物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仅要从正面去把握事物,而且要从反面去把握事物,从反面的关系中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全部内容及其正面的积极意义。
老子像
研究老子之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有多少人回答这一问题,就有多少种答案,迄今为止,哲学尚无普遍接受的定义。哲学通常认为起源于古希腊,是欧洲一门古老的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最初人们通过‘好奇-惊赞’来做哲学”。黑格尔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没有像古希腊那样的哲学,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这却不妨碍中国哲学家力图作出自己的回答。胡适先生认为:哲学是“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的学问。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尽管对哲学定义存有争议,但一般都认同哲学是一门学问,是人作为有限理智者在理性范围内所能提出和探究的终极问题,反映了穷根究底、追根寻源的人类精神。所谓终极问题,不仅包括对自然界的追问,即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一种成分或多种成分构成的;世界是如何构成和如何运行的,等等;而且包括对人生的追问,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等等。概言之,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等终极目标和形而上命题。人类之所以要探究终极问题,是因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如果不到宗教那里寻找,就只能在哲学中寻找,其他任何科学都不可能提供答案。
在先秦思想家中,只有老子自觉地追寻着人类的终极问题,并作出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回答;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构建形而上理论大厦的哲学家。那么,老子之哲学有哪些特征呢?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老子看来,事物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仅要从正面去把握事物,而且要从反面去把握事物,从反面的关系中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全部内容及其正面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反求正的处世方法,“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要顺应事物矛盾转化规律促进和等待事物从不利状态转变到有利状态,从而达到以反保正、以反彰正的目的,这是人生的智慧和大彻大悟。具体表现在正言若反的语言表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一书常常颠覆合乎逻辑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正言若反的反逻辑方式,这既使书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更鲜明,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又让人们看到了事物肯定的背后往往有否定,而否定的背后往往有肯定。当代德国哲学家赫伯特·曼纽什认为,《老子》是一部涉及范围更广泛的哲学怀疑论著作,其要旨是阐述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人类种种价值和道德的相对性。因而批判性是老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老子批判了天命观和人格神,“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以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会显灵;不是鬼怪不显灵,而是显灵也不会伤人;不是显灵不会伤人,而圣人不会伤害人。鬼怪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所以功德都归于圣人。老子批判了虚伪矫饰的文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批判了科技和制度文明,“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批判了统治者的贪婪,“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智慧和批判性是古今中外哲学的基本特征,所以,老子之哲学是真正的哲学。
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古希腊智者建立的,其他民族的哲学思考未能实现这一飞跃。这就产生了中国本土文化有没有哲学的争议,以及能不能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来格式化老子哲学的问题。有没有哲学与有没有哲学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的联系是哲学科学的建立离不开哲学思想的产生,应是先有哲学思考后有哲学科学;差别在于哲学可以与哲学科学分离,有哲学可以没有哲学科学。黑格尔从科学体系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严格地说还不算是哲学,他却不否认老子的思想是抽象思辨,具有哲学性。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哲学,都不会放弃对终极问题的追问。西学东渐以来,曾经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逻辑学和科学思维,现在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已经很少;在理论界和学术界,这一观点也失去了市场。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有一个如何阐述讲好老子哲学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西方哲学框架来分析老子哲学,又不能封闭僵化,仅仅按照老子哲学的概念、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来进行阐述。由于西方哲学研究比较深入,框架体系比较成熟,客观上处于强势地位,学习借鉴西方哲学的分析框架,运用西方哲学的一些概念范畴来比附和阐述老子哲学,是有积极意义的。譬如,西方哲学有一个实体概念,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这就是实体。有人用实体来比附老子之道。从道是万物本原分析,与实体有相似之处,而道却是真实的存在,内含于天地万物之中,这就不同于实体的思想。又如,霍金提出“宇宙自足”理论,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有人拿这一认识比附老子之无。老子确实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天才论断,而老子却没有用这一论断探讨宇宙学或自然哲学,而是回到了政治和人生领域。再如,海德格尔认为:“从存在论的范畴的意义来了解,自然就是可能的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之极限状况”,以图破除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有人运用海德格尔的自然比附老子之自然。但老子之自然既是道之本然,也是人之本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另一个存在。因此,运用西方哲学框架分析老子哲学,一定要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既不要为了中国哲学声誉而拔高老子,又不要为了适应西方哲学而在无意中贬低老子。
老子哲学具有本体论意义。对于老子哲学是否具有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探究本体论是从王弼开始的,老子哲学没有本体论。所谓本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世界所赖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终极性;本体论就是关于一切存在最终本性的学说。根据这一定义分析,老子哲学就有着丰富的本体论思想。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与宇宙内任一事物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不能作为一切存在的本性和本原。老子创立了道这一最高哲学范畴,从道出发阐述了本体论思想。道是具有无限性意义的本体,自身却不具有任何形质的规定性。从感性上分析,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从本质上分析,道浑然一体,无物无象、无形无状,“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意思是,道的夷、希、微三者难以深究,它们原就是一体。上部不太明亮,下部也不太昏暗,难以名状,无边无际,回归于无物的境地。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所以把它叫做惚恍。迎着它却看不见头,尾随它却又看不清背后。道是具有无限性意义的本体,自身却超越矛盾对抗关系,能够自足自满、循环运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段话表明,在未有天地之前,道已经存在,并处于混朴状态;道是不受其他任何东西干扰的客观实在;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道是具有无限性意义的本体,自身却不可指称和无法命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老子 哲学 无用 形而上 智慧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