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儿科医生困境:收入偏低晋升不易 被骂被打是常事

2016年07月15日 08:27 |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退休医生填补空缺

招不来人,留不住人。儿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连轴转状态,高级职称人员尤其少

“儿科的发展是我最头疼的事。”李文洲说,“我们非常愿意把儿科做起来,问题主要在于招不到人。”

据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姜红介绍,儿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连轴转状态,迫切需要补充人手,但总是面临招人难的尴尬。儿科辞职率也比其他专业高很多,去年该院招的儿科医生中,有两名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了。医院只好返聘了3名退休的儿科医生,弥补人手不足。

在上世纪末,全国所有高校的儿科本科教育被砍掉,本意是希望儿科医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专科医生,却没想到出现“儿科医生荒”。李文洲认为,其实活跃在一线的儿科医生,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回头来看,当时应该保留本科教育,激励大家往更高层次深造,而不是直接砍掉。目前,已有8所高校恢复了儿科教育。

“有些地方为了补齐儿科教育的短板,开始降低门槛。我认为,儿童病情具有特殊性,病情发展是非常快的,这对医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如果降低门槛,医生素质达不到要求,反过来就会毁了这个专业,导致恶性循环。”李文洲说。

招不来人,留不住人,导致儿科医生极度缺乏。国家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为11.8万名,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而美国、加拿大、日本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为0.85—1.3人。我国儿科执业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数约为17人次,是普通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2.4倍。

怎么解决儿科医生不足?李文洲说,儿科医生不能只看学历,而要看临床经验。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热爱儿科事业,进入儿科医生队伍,这是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长远之计。

“10年来,我们致力于提高医生水平、眼科技师、护士专业能力,打造儿童眼科品牌医生,尝试专家团队出诊,打造体制内的医生集团,目的就是进行人才梯队建设,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于刚说,目前科室已引进、培养了15名副高、正高眼科儿医。虽然要做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但是科室逐渐壮大,来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医生的价值感在逐步提升。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儿科医生薪酬待遇偏低。尽管医院给予倾斜和保障,但仍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完善

技术价值难以得到体现,收入偏低,晋升不易,是儿科医生的普遍体会。

很多人看不起儿科医生,称他们为“小儿科”。实际上,儿科的复杂程度更甚于成人。于刚说,儿童眼科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器官小,眼球壁薄,孩子本身不懂配合,麻醉风险大。“我们曾给出生20天的新生儿做过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做3个大人眼科手术的难度不如做1个低龄儿童手术的难度。”

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吴倩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儿童自身的特点,病情进程较快,但大部分儿科医生都是到医院轮转时才接触到儿科,实习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月,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但收入与付出并不成正比,“我原来是在成人眼科工作,做一个白内障手术的收费价格比儿童高数倍以上,成人近视眼手术一天能做到50多台,这些在儿科都不能实现。儿童用药也比成人更加复杂、危险。看病的过程中不仅要哄孩子,还要和家长沟通,工作的强度更大,医生的责任更大。”

编辑:王沥慷

< 0 1 0 2 0 3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