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调查: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变“私人后花园”背后
整治风暴动真碰硬
从追责341人到严控矿山
“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等现象‘遍山开花’,相关部门监督缺失、管理不到位,难辞其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尹小俊对记者表示。
2014年5月开始,在多个省级部门督导下,西安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深入48个峪口,对6个涉及违建别墅的区县展开拉网式排查和全面整治。
针对沣峪石峡沟村、祥峪村等地清查出的202栋违建别墅,西安市落实区县属地管理责任,分类治理。对违法占用耕地、林地的145栋,全部依法拆除;对占用建设用地且审批手续不全的57栋,全部依法没收,并通过土地复垦、栽植树木等方式,尽快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同时,落实“人事双查”原则,严肃查处违建问题相关责任人。“针对政府人员权钱交易,监管部门失职渎职、履职不力、不作为等问题,责任追究341人,包括党纪政纪处分210人、诫勉谈话1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89人。”万海峰介绍。
341人被问责,震慑力空前,但“风暴”并未就此平息。
出西安市车行60公里,记者来到秦岭北麓山脚下的蓝田县小寨镇黑岩沟村。时值盛夏,废弃的天盛石料厂厂区面貌犹存,而自然生长的植被已覆盖了石料厂开采点和矿区道路。“依照省市政策要求,蓝田县原有的24家非煤矿山企业,截至目前已停产整顿22家。”蓝田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场艰难的角力:针对手续不全、不符合秦岭生态保护政策的矿山企业,断电、封路、停供炸药、不间断巡查……
铁腕治理的背后,是2015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的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秦岭北麓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山面坡及交通干道可视范围内全部禁止矿山开采,同时以矿权数量逐步减少、有序退出为目标,取缔所有违法勘查开采行为。
这是西安市提请社会监督的“军令状”:2018年底前,探矿权需全部退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2020年底前,采矿权需控制在17个以内,全市矿山数量比2014年的61个削减72%,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不只是西安。一年多来,陕西省级层面对于秦岭地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码,项目准入审批门槛不断提高。
2015年初,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采石场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新建矿山最低生产规模:新建采石矿山年产不得低于10万吨。“对证照不全、临时采石场一律实施关停整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矿产开发管理处副处长周新民告诉记者,“对已取得合法手续、年产10万吨以下的,通过市场法律手段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关停、有序退出。”
今年1月和4月,陕西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又分别下发了《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三保三治”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关于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矿业权管理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省矿山总量减少35%,秦岭北麓原则上不再新立矿业权,秦岭其他地区,除优、急、稀、特矿种外,原则上不再新批探矿权。“提高矿业权准入门槛,旨在彻底改变秦岭采石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促进整个产业向‘代价小、效益好’的集约利用转型。”周新民表示。
“可喜的是,主管部门在积极补上监管薄弱的历史欠账。仍需深思的是,监管薄弱的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原因。”尹小俊认为,“避免‘运动式’治理,扭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亟须变事后‘补漏’为源头治理。”
立法治山精准发力
让生态红线成为“高压线”
源头治理,法治先行。
2007年11月,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为一座山脉所作的地方立法。”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王军科语带自豪。
王军科介绍,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2008年3月《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影响秦岭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纠正,保护工作取得成效,但在不少方面仍与环保法等法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上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需要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新修订的环保法等法律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年《条例》设立的处罚标准明显偏低。”王军科说,“秦岭地区保护与开发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冲突日趋激烈,需要通过地方立法予以进一步界定和协调。”
《条例》规定,海拔2600米以上的秦岭中高山为禁止开发区,不得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1500米以上至2600米之间的秦岭中山为限制开发区,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项目;1500米以下的秦岭低山丘陵为适度开发区,减少各类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然而,记者发现,秦岭大部分区域都在海拔1500米以下,大量违建别墅、矿山企业处在适度开发区的范围内。“多少算‘适度’?‘减少负面影响’如何衡量?以海拔划分保护范围,一些规定又没有细化‘适度’‘限制’的标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够强。这样的保护红线失之于粗,已跟不上当前秦岭保护的需要。”陕西省环保厅原总工程师司全印直言不讳。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时发现,制度设计上的不严密,容易被违法和权力寻租行为“钻空子”。比如,有专家指出,《条例》只是提出了限制开发和适度开发的范围,但究竟限制哪些产业的开发,适度开发哪些产业,开发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原有的规定不够严密,导致保护优先的原则难以很好落实。随着秦岭保护的矛盾日益多发,应尽快启动《条例》相关条款的修订工作。”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强调。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已把修订《条例》作为今年一项重要立法任务。“将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突出秦岭的生态价值。”王军科认为,立法修订需按保护范围内的不同等级和敏感程度,精准设定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保护标准,划定保护的面积红线和地标红线,设立保护范围标志。“亟须科学设定秦岭的保护边界,突出重点要素和具体范围,实行分类、分块、分层级、分功能属性保护。”
这凸显了秦岭保护制度设计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新思路:完善秦岭保护红线,不仅是从严“补漏”,更要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细化完善、操作性强的“保护地图”,让保护红线真正成为“高压线”。
“红线咋划?今后的指向就是,不能动的地方坚决不动,人不能去的地方坚决不去,把人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给秦岭留足自我修复的空间。”王军科说。
国家公园呼声渐高
“九龙治水”管理体制待理顺
源头治理,秦岭“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据了解,秦岭陕西段目前有101个国有林场、38个森林公园、28个自然保护区,均按行政区域划分,分别归属不同的地方政府管理。各个保护区在接受直属管辖部门管理的同时,林业、环保、水土、文物、旅游等方面管理工作又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
“秦岭生态保护应该是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打个简单比方,秦岭野生大熊猫在这个县被保护半天,最后迁徙到邻县保护区去了,这算谁的?如果出了问题,责任又算谁的?”陕西省林业厅工作人员向记者打趣道,“难不成给野生大熊猫也上个户口?”
司全印的分析一针见血:各自为政的属地化、条块化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九龙治水”,一方面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的权力重叠,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谁都在管、谁也管不到底”的监管真空。
这一点在违建别墅监管缺失等问题上得以充分印证。“别墅建设持续多年,作为监管部门,为何视而不见?”面对记者提问,西安市国土部门相关人员的回答是:“这不是国土部门一家能管的,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只有调查取证和制止的权力,很多时候制止也没有效果,而拆除别墅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我们的强制手段是通过法院来体现的,否则就是违法行政……”
“分割而治、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缺乏全局性,这样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秦岭地区综合治理的需要。”尹小俊说。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政府主管部门关于理顺秦岭管理体制的呼吁,也很强烈。
陕西省政府曾于2008年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议事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2013年底,因机构改革,陕西省撤销了这个机构,秦岭保护工作由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市也撤销了相应的机构。
“随着这些年秦岭生态环境进入矛盾多发期和保护攻坚期,部门分头抓的体制下,秦岭保护的职责难以有效落实。”陕西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闫三选向记者感叹,“特别是在遇到一些需要有人牵头、综合协调、齐抓共管的棘手问题时,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执法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秦岭保护工作既缺乏总体规划的引领和约束,部门制定的专项规划也缺乏相互衔接。
如何落实管理主体责任,破解人人都说“秦岭是个宝”、可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干不好的悖论?
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让人看到了新的方向。
去年底,陕西省政府首次召开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课题研讨会。省环保厅已牵头编制完成《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研究成果报告》。报告提出,将秦岭国家公园整体按照核心保护区、科研区、游憩教育发展区等分区、分层级、分功能属性加以保护管理。这与《条例》修订的思路不谋而合。
“陕西有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22个地处秦岭。”作为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力倡者之一,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党双忍对国家公园体制寄予厚望,“以建立秦岭国家公园体制为前提,破除部门各自为政的束缚,综合统筹秦岭域内的森林、水、地质、风景和人文资源,整合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实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旅游观光、科普科考等功能紧密融合。”
“探索秦岭国家公园的出发点,在于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戴不戴得上‘帽子’倒在其次。”尹小俊不乏冷静,“在我国现行条块化、属地化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尝试,效果如何,仍待观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秦岭”的综合治理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秦岭 保护 生态 陕西省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