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是什么摧毁了海归们的“精英”标签?

2016年07月21日 14:44 | 作者: 牛角 | 来源:新文化报
分享到: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据7月20日新华网)。

“海归回流”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拿国内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现状做个类比,我们就明白了。如今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话题,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扩招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太多了,一来市场无法提供这么多岗位,二来用人企业也清楚大学生含金量降低这一事实,所以在选择人才上更加苛刻,非“985”或是“211”不要,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如果我们把毕业生换成海归留学生,那基本上情况差不多。放在过去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那会儿,海归留学生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那绝对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但是现在不同了,每年高考季,各地考生在奔赴考场的同时,留学市场也迎来一轮小高峰。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了将子女送出国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欧美大学的留学生市场,也处于“扩招”状态。以美国为例,留美学者薛涌介绍说:“美国的大学,正处于一种产能过剩的危机中,容量大,填不满。没有中国学生的学费,很多学校就无以为继。”于是乎,有钱任性遇上了来者不拒,中国学生留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和中国大学一样,“扩招”就必然导致含金量降低,试想一下,这为数众多的留学生大军里,除了极少数的精英之外,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失利甚至是避而不战者,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缺乏竞争力。然后再投身于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很多人干脆就去砸钱混日子了。随着毕业之后,或者根本难以毕业,他们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又怎么可能留在国外?这时候回国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了。

而现如今的中国企业,可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留学生们再想像方鸿渐那样弄个假文凭蒙事儿,门儿都没有啊。即使是真文凭,世界各地大学排行榜都装在各家企业人力资源的脑子里呢?不是没有高薪,但你得是外国“985”毕业的才行,得是那些美国“常青藤”的才行啊。否则就只能和国内大学毕业生一视同仁,这是信息社会的力量,它撕碎了所有的面纱,揭示了所有的真相。

这件事真正应该提醒的,是中国的家长们,即使一个家庭可以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留学,但也要承担学无所成的风险。如果留学的成本是150万人民币的话,那么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无法收回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其实我知道,这无法说服中国的家长们,对于他们来说,即使80%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涯以失败告终,他们也会为那剩下的成功部分倾尽全力。在薛涌看来,一个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在知道自己留美要花掉家里一半以上的收入的情况下还向父母张嘴,这本身就说明教育的彻底失败!对这种孩子再加纵容,那留美实在就成了培养败家子的高速公路了。本报评论员 牛角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海归 精英 留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