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我国不断完善地震综合减灾体系
今年6月1日,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据了解,新一代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区域,实现抗震设防全覆盖,最低要求是基本烈度达到6度,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的理念,明确给出小震、中震、大震及特大震(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作用相应的地震动参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表示,这将有力提升各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便于建设工程中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特大震采取适当规避”的抗震设计。
“把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我国自2000年开展中国活动断层探察以来,全国目前已完成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43个地级城市、5个县级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就河北省来说,全省11个设区市统一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苏幼坡表示,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找出了城市地区存在的地震灾害源,这样城市新建的重要设施、居民小区等就尽可能避开危险区域,已经建设的重要建筑设施就能尽早采取防范措施。
发生地震灾害时,应急救援及时到位则能提高救灾效率,减少人员损失。从邢台地震到唐山地震,再到汶川、玉树,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已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孙佩卿表示,“通过震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发生地震灾害时,政府能做到相对从容应对,依托公安消防、武警和解放军河北省建成了3支省级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省建成具备地震救援能力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100余支,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形成。”
“不过我们的防震减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地区建造房屋遇到房屋质量和资金投入之间发生矛盾时,很多人选择减少资金投入,忽略抗震措施等,此外抗震救灾中部门、行业和社会之间应急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孙佩卿说。(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地震 体系 减灾 唐山 震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