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老人8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妻子:她没好,我不敢变老
心有灵犀夫妻合画《人勤春早》
在网络上输入“刘多成杨莹泽”,会弹出一张年画,名叫《人勤春早》,这是两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合作。
两人婚后闲暇之余都喜欢画画,还常常向杂志投插画作品。不过,刘多成经常才画了几笔,就接到外出采访任务。
他走后,杨莹泽会提起笔,唰唰接着给他画完。这样的配合,让两人发现了彼此的默契。刘多成说:“我们会在绘画细节上出现分歧,但对于主题却出奇地一致。”
一天,刘多成来了想法,“干脆我们两个来个正儿八经的合作。”“嗯,你勾线,我着色。”1个月后,作品完成了:一对年轻力壮的夫妻扛起锄头,端起收粮,一对孩童拎上篮子,抱起白鹅,在鸟语花香的映衬下,喜气洋洋,充满力量。刘多成说,这像极了两人的年轻岁月——朝气蓬勃。
上世纪60年代,刘多成花600元买下了单反相机,80年代,杨莹泽到香港参加画展,买回了刘多成向往已久的松下录像机,90年代用起了摄像机……
“都是她支持我。”刘多成说,杨莹泽为了偷偷攒钱为他买相机,舍不得吃,出现了营养不良,身体甚至一度浮肿起来。
60年一晃而过。2016年,刘多成和杨莹泽迎来了他们的钻石婚。但在过去8年里,杨莹泽只能躺在病床上度过,刘多成默默守护在一旁。
那些事
妻子瘫痪老人从零学做饭
2007年底的一天,已经75岁的杨莹泽起床,站立不稳,向后摔了一跤。到医院检查,股骨头摔断了。从此,她再没从床上起来过。今年3月,她失去了意识。唯一的女儿在美国,刘多成不得不学着照顾瘫痪的老伴,慢慢学会了买菜、做饭、洗衣。他一边干着活一边说,“她可能不知道痛苦。可如果我不照顾好她,我会痛苦”。
老伴倒下那天,75岁的刘多成第一次走进菜场。朋友见到他,很诧异,“哟,你也会来买菜?”他告诉菜贩,“不会选菜,你帮我选。我老伴生了病,事关重大,你要选好!”
“只能从零开始,学着做。”刘多成收看起美食节目,用笔记录下步骤。每天早上8点起床,煮上鸡蛋,热上牛奶,来到杨莹泽床边,读起报纸。临近中午,骑车买菜,换着花样准备昨日刚学会的菜品。下午,骑车前往老王家,学一个小时做菜……如今,刘多成已能得心应手地做出各类川菜,杨莹泽却因为切除了气管,只能吃流食。
刘多成的手机闹铃,1小时响一次。“来,莹泽,我们来翻翻身”,他一手掰着老伴的肩膀,一手扶住她的腰,一点一点推,再慢慢让她往回倒。刘多成120斤,老伴140斤,翻身让他有些吃力。因为生病,老伴两腿僵硬,脚上也出了些问题,简单的洗脚,刘多成要用1个小时。
“莹泽,你看,杜甫草堂的那棵老银杏树,更加枝繁叶茂了。”8年时光,他们也从75岁走到了83岁。外面的变化,刘多成只能通过照片告诉她。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8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