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激发民族活力彰显文化魅力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和对策
委员们观看乌孜别克族传统服饰
了解塔塔尔族刺绣技艺
积极“造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是当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以新疆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为例,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山区,海拔较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牧业基础薄弱,缺乏特色产业支撑。这些地方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能力较弱,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全国政协委员伊尔扎提·扎达是塔塔尔族人,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文化保护传承要和拉动当地经济生活水平捆绑在一起,用内生的活力来维持保护的过程。”他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不能一直是“输血式”的,要激发本民族的积极性,增强“造血”功能。全国政协委员左东岭则指出,把文化保护和扶贫结合在一起,符合我国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扶贫做不好,文化保护也做不好。
现在,一些人口较少民族通过将文化项目与文化以及旅游产业融合,增强了自身造血机能,激发了传承活力,也增加了传承人群和从业者的收入,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实现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疆伊犁,以锡伯族民俗风情为主,形成了锡伯民俗风情园、伊犁河文化、中国箭乡射箭技艺等民族文化品牌。在黑龙江黑河市,目前有桦树皮手工艺品厂家6家,现已开发出5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实现年收入58万余元,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孟兰杰,开发兽皮坐垫、手套等兽皮制作产品,年收入8万余元。此外,鱼皮制作技艺从最初的几个手工作坊,发展为如今十几家颇具规模的企业。通过将民族传统工艺产品市场化经营,传统工艺制作有了发展活力,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周国富认为,生产性保护是保护传承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在合理利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或引进现代设计理念,关注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思路上一手坚守传统,一手面向现代,在保留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研发一些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产品,赢得年青一代的喜爱。
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发展原生态民俗旅游上潜力巨大。不过民俗旅游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习俗的保护成果,而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加以简单封存,也不能无节制地大开发,在民族文化旅游中,要避免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票房”,而搞低俗开发,甚至戏说、丑化、恶搞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全国政协委员刘德旺指出,在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要注重保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独特性和纯净性,实现保护、传承的深层次融合发展。
人才为重,提升民族文化生命力
人口较少民族在文化载体——语言文字方面,有着共通的特点,即多是有语言、无文字,即使像有语言有文字的塔塔尔族也已很少有人能自如书写本民族文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大多靠口授相传、行为相传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因为这一特性,要想使民族文化得到活态传承,“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是,人口较少民族多在边远贫困地区,由于重视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人才出现“断层”现象。比如在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县级民族文艺团体中,文艺人才偏老龄化,年轻人才大多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队伍陷入了培养、流失、再培养、再流失的怪圈。
那么,应如何培养人口较少民族人才,提升这些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委员们看来,首要的是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不仅要对已发现的传承人采取针对性保护,还要继续发现传承人,扩大传承人队伍。特别是鉴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依靠人口较少民族自有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政府可建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资金,对有兴趣和意愿的人员进行培养,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李选生从管理部门扶持的角度考虑,建议有关部门应为人口较少民族传承人创造有利环境,建立传习所,积极引导、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做好新老接替,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激活民族文化项目的良性传承,避免“人走歌息”与“人亡艺绝”。加强传习所建设可谓促进人口较少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新疆、黑龙江,当地有关部门均将传习所的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截至目前,新疆已基本建立35个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习所,黑龙江已建立12个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非遗项目传习所,像黑龙江的同江市传习所现有固定学员60余人,其中15人已基本掌握伊玛堪小调,有力促进了赫哲族文化的传承。
在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青看来,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要想得到长久发展与活态传承,还需培育传承的土壤,其中,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种有效途径。在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新疆已开展并实施了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首批评审立项3所学校开展6个民族特色专业建设。在黑龙江黑河市,黑河学院是该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人才培育的摇篮,全国政协委员郝振省在听取当地民俗专家的汇报情况后,建议该地区可以黑河学院为依托,以现有人口较少民族问题学者、专家为基础,成立国家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中心,在经费、编制、项目、设备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和国家相关方面的研究机构形成上下呼应的态势,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追踪,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绩效评估。
人才培养,既包括传承人方面的教育培养,也包括相关管理人才方面的学习培训。全国政协委员陈力认为,应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其运用机制能力,为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人才保障。新疆作为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方面有着可供其他民族或地区吸取的经验——重点加强对新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主要领导干部、民族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以乡镇干部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队伍的培训,建立完善的新疆人口较少民族干部人才数据库,动态掌握情况,积极做好干部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推荐工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族活力 文化魅力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