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生鲜电商进入“洗牌季” 巨头成大玩家

2016年08月18日 14:26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从乱象频生到投资圈“大坑”

以次充好、修改产地……近年来,一些生鲜电商的“粗放”运营模式已经让消费者忍无可忍,最终遭到“用脚投票”。面临市场和资金的窘境,曾经异常狂热的生鲜电商开始进入“洗牌季”。

原产地信息难辨认

品质良莠不齐

“号称都是平谷大桃,4个油桃卖12元,6个大桃卖24元,介绍上写着香甜多汁,简直就像吃罐头。但买来一尝,什么味也没有,比早市卖的普通大桃都差远了。”刘女士向北京晨报记者描述在一家知名生鲜电商购物经历时满腹怨言。

“线下就可买到的水果,为什么到线上买?就是希望能吃到好的品质。”作为这家电商的“常客”,刘女士发现,随着这家电商商品的不断丰富,商品的品质却变得良莠不齐了。

翟小姐经常在网上为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购买进口鳕鱼。但是,随着媒体陆续对电商平台“走私”食品、以次充好等问题的曝光,翟小姐的心里开始没了底。

“一些标榜纯正进口货源的生鲜电商,却被查出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进出口工商经营范围、海关编码等关键资质。此外,委托贴牌现象在进口生鲜市场也屡见不鲜,例如市面上购买的进口三文鱼,包装信息却显示由国内厂家代工制作。我在网上购买的一些生鲜产品,进口食品外包装没有中文标识,连原产国信息都难以辨认,更别提检验检疫部门的卫生证书了。”翟小姐认为,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倒闭和裁员消息不断

沦为投资大坑

经历了一轮资本和创业的狂热,生鲜电商在今年可谓坏消息不断。

曾被媒体曝出“缺乏进口资质”的美味七七已倒闭,生鲜电商的“粗放式经营”恶果显现。随后,爱鲜蜂陷入裁员风波,大规模“劝退”员工,生鲜社区O2O模式陷入困境。本来生活关闭了“本来便利店”;天天果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门店全部关闭,并将天天果园升级为“闪电送”;“青年菜君”和“果实帮”分别在7月30日和8月1日宣布停业……生鲜电商领域已被投资圈戏称为“投资大坑”。

对消费者而言,“品质控制”已成制约生鲜电商发展的关键。对生鲜电商而言,挑战还远不止于此。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生鲜电商 小电商陆续出局 行业门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