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让文艺“百灵鸟”唱出更优美的歌声
江西省政协力促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迈大步
■背景:
2012年5月,江西省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如期完成了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阶段性任务。81家国有文艺院团,整体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整合改制后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为71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如今,4年多过去了,江西国有文艺院团的运营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与矛盾,江西又将如何纵深推进这项改革?
7月19日,江西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围绕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建言献策,力促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迈大步,让文艺这只“百灵鸟”唱出更加优美的歌声,更好地服务大众。会后,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国有文艺院团转制的建议》。8月9日,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刘奇作出批示;8月11日,江西省副省长殷美根批示,请省文化厅在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吸纳借鉴。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情况”是江西省政协“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的重要课题之一,由省政协主席黄跃金点题,被列入省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为充分做好专题协商工作,今年4至5月,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先后赴省直五大文艺院团和萍乡、鹰潭、宜春、上饶四市以及所属的上栗、万载和弋阳县深入调研。
2012年以来,江西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取得一定成效,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释放出了新活力,资产盘活与监管有序推进,职工收入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是“铁饭碗”思维,实行转企改制,很多演职员工思想上难以接受,观念上难以转变,行动上难以支持。另一方面,缺骨干人才、缺演出场地、缺发展资金、缺市场机制。“不肯改”的守旧观念、“不敢改”的犹疑态度、“不会改”的茫然情绪制约着转制后江西国有文艺院团的更好发展。
让转企改制文艺院团“名副其实”
据有关部门介绍情况,2012年省直院团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企业内部的市场化架构和市场运行机制均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文艺院团改制中的“有名无实”,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座谈会上,黄跃金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转制院团运营机制,鼓励转制院团演职人员个人参与股份制改造,增强转制院团的营销能力,重视培育骨干演艺企业,推动转制院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如何让转企改制文艺院团“名副其实”,真正具备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和经营能力?省政协调研组建议:
“尽快成立江西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创作引导、资源整合、集约规模发展方面的作用,探索摆脱财政补贴依赖、面向观众和市场的新型国有文艺院团发展道路。”
“组建江西省文化产业运营公司,实现与旅游、传媒、会展等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多元化、衍生化、复合化的发展路径。”
“通过延伸产业链,整合演出院线,创办演艺主题公园、开发影视舞台艺术产品等衍生产品,提高演出作品的附加值。”
“设立文艺院团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负责文艺院团改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将转制国有文艺院团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转制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编辑:薛鑫
关键词:江西省政协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