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清音绕梁 声声传情
——记四川清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桂蓉
初见四川清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桂蓉,给人朴实、谦虚的印象,得天独厚的好嗓音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她获得诸多嘉奖和殊荣。如今已69岁的沈桂蓉说,唱清音早已成为其生命中的一部分。何时才会停歇,对已经唱了50余载四川清音的沈桂蓉来讲,依然是个未知数。
沈桂蓉在表演四川清音
每分每秒都是享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四川成都,大街小巷都能听见人们传唱四川清音。
1957年,年仅10岁的沈桂蓉凭借清音《小妹绣花》,一举拿下第一届成都市青少年曲艺汇演一等奖。1958年,沈桂蓉被保送到了成都市戏剧学校。在校期间,沈桂蓉在清音方面的天赋与悟性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先后跟随曲艺界前辈李月秋、熊青云等系统地学习了四川清音的表演技巧。在人们的印象中,学习曲艺的过程是很辛苦的,而沈桂蓉却少有这样的感受。在她的记忆里,唱清音是轻松快乐的,每分每秒都是享受,所以即便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献给清音,也没有任何怨言。
那时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一个个曲目地教,口传心授,可是上课的时间就几个小时,一个班学生又那么多,老师又哪能都照顾得到。认真好学的沈桂蓉便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在教室里、院子里,不停地唱、不断地琢磨,实在难以通晓的就去找老师请教。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她,可谓心无旁骛,一心只想学好、唱好清音。用沈桂蓉自己的话说,就是“单纯地热爱”。
1960年毕业后,沈桂蓉进入了曲艺队,一头扎进基层,开始了进出书场茶园的演唱生涯。这里没有大剧场那样设备完善的舞台,演员也没有华美的服饰,但这里有她的艺术知音。作为一种茶馆艺术,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二者间的感情很容易交流。一个唱段唱得是否成功,马上就能从观众的情绪上反映出来。她的拿手曲目《断桥》,正是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演唱,不断听取观众意见,才从中悟出来的——用叙述性的语调来处理,更能刻画出白娘子的善良和忠贞。一直以来,沈桂蓉把观众当做自己最好的老师,经过这些挑剔的老师无数次的检验,她不断丰富、完善着自己的演唱技巧与风格。
清音曾是流行音乐
说起四川清音,则不得不提上世纪40年代清音的代表人物李月秋,当时她有“成都周旋”的美称。她将清音前辈创造的“疙瘩腔”发展成著名的“哈哈腔”,对四川清音演唱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李月秋这一代,四川清音曾被叫做清音歌曲,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在沈桂蓉很小的时候,就被李月秋行腔自如、清脆甜美的嗓音深深迷住。谈及恩师,沈桂蓉拿出了1957年李月秋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获金质奖章时的照片,她说:“老师那次从莫斯科捧回金质奖章,四川清音随即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一时间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遍布各地,那时可是‘大街小巷唱清音,茶楼旅店客盈门’啊。”
对于四川清音唱腔的继承,沈桂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传承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沈桂蓉用自己的经验与方式进行着尝试。在保持了原有演唱韵味的基础上,她将四川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相结合,创出了“腔中带哈”的全新唱法,为喜爱清音的听众带去了不少新鲜感。
退休后仍坚持义务教学与演出
如今正式拜沈桂蓉为师的徒弟有两名。大徒弟叫白佳蓉,她的父母也都是清音演员。“一次偶然听到沈老师的演唱后,才意识到原来清音这么好听,随即拜她为师。”白佳蓉说。小徒弟叫朱红叶。“朱红叶的嗓音极好、天赋极高,除了四川清音,金钱板、竹琴她也样样拿手。”沈桂蓉这样夸赞自己的徒弟。
退休后的沈桂蓉,依然把时间都贡献给了她挚爱的清音,常常到各个社区和学校义务演出与教学。2006年,她受邀到成都市双流县白家镇中心小学教清音,3届一共带了36个学生,其中由沈桂蓉创作排演的《四川清音——背起书包上学校》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节目小学组二等奖,后来这批学生还代表学校到香港参加了演出。
有时,学生到沈桂蓉家里来上课,她都要包车马费,甚至连午饭也管。练习清音所需的架子、鼓、板等工具,她也免费送给他们。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沈桂蓉坦言在清音艺术上自己对学生们已是毫无保留,如今能做的就是继续专注于四川清音艺术的传承,只要有人肯学清音,就是她最大的慰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沈桂蓉 四川清音 流行音乐 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