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签假协议、盖假章 高校就业率造假成公开秘密

2016年08月30日 10:20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一是高校中出现“慢就业群体”。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应届毕业生就业愿望不强烈的情况。业内专家坦言,“90后”应届毕业生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思想活跃,生活压力较小,往往推迟就业,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初次就业率。

二是高校学生就业方式多元化。例如,学艺术的学生自己开个画室,就没办法拿回就业协议书来;自主创业但还不是股东的学生,也没办法拿到含股东认定书的证明文件……“现在就业方式愈发多元化,比如微商、电商等职业,没法用传统的方式去定义是就业还是没就业。”孙老师说。

三是无就业协议但有就业事实。据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反映,部分中小微企业为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不愿意与在校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往往要等学生毕业试用合格后才办理录用手续。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直接影响了高校初次就业率的统计,造成就业率不真实。

业内专家表示,教育部门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初衷,是促进高校改革和就业工作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评价指标是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指标,只能粗略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体现不出大学生就业质量。

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

有关人士认为,新形势下改变以就业率为单一准则的就业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是将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引入就业评价体系。除了统计就业率,教育部门还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评价的参考性和指导性。

二是针对高校学生就业多元化状况分别进行评价,改变目前就业率的统计对象,对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慢就业”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分别进行统计和评价。

三是挤出就业率虚高的“水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统计就业率,并对就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采取电话核实、学生样本抽查等方式,建立核查制度和标准,保证就业率的真实性。(半月谈记者 张文静 潘祺 沈汝发)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签假协议 盖假章 高校就业率 造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