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苑利:中秋与非遗文化
编者按:
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吃月饼、赏月成为这一佳节的传统节目,月圆家圆人团圆成为这一佳节人们最美好的心愿。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苑利老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中秋佳节之际,本期讲坛特邀请苑利老师讲述中秋与非遗文化保护的关系问题。
苑利
各式各样的“兔儿爷”形象
在南方,人们中秋耍“香火龙”情景
精彩阅读:
■除丰富的节日饮食外,中秋节在传承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在促进家庭团结与家族和谐等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秋节的每一样有代表性事物都具有美好的寓意,都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只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传统节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因此而发扬光大,我们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也会因此而得到彰显。
简介: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日韩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代表作有:《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中国民俗学教程》(合著)、《从稻作文化看韩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合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合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等多部。
中秋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因时值旧历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的活动是以月亮为中心进行的。拜月的习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月亮是因反射了太阳的光芒而呈现出皎洁的月色。因此,自远古始人们不仅拜日,同时还拜月。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信仰力量。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拜月习俗。
中秋节从何时而起呢?据考证,中秋节起源于唐朝的赏月习俗。唐朝,可以说是一个“爱好”月亮的朝代。每到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都会聚在一起赏月赋诗作画。所以在当时关于月亮的诗歌特别多,关于月亮的画也特别多。唐朝初年,这一习俗还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文人墨客中,可到了唐朝中后期,这一习俗便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到了唐朝晚期,这一习俗开始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民俗节日。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关于中秋节的文字记载,至少在汉语文献中我们尚未发现。然而,当时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们,已经把这一习俗带到了东瀛日本。
到了宋朝,中秋节的习俗达到顶峰。如《梦粱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由此可见,宋朝时中秋之夜市井已经因中秋的到来而热闹非凡了。明清时期中秋习俗小有变化,其标志赏月已经不再是中秋节的第一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拜月习俗风行开来。赏月与拜月是有区别的。赏月,是一项抒发雅兴的活动,而拜月则是对月亮发自内心的虔诚。
说到拜月就离不开“月亮码儿”。“月亮码儿”就是祭拜月亮时用的月神的“神像”。为了表明圆圆的神像是月亮,人们会在“月亮码儿”上画上嫦娥和她的侍女,或是画上捣药的玉兔、桂树和月宫。据说历史上每到中秋,人们都会从市上请回“月亮码儿”,傍晚时摆在院中。“月亮码儿”的前面还要摆放供桌,上面摆上“五供”,再将代表吉祥如意的水果,如石榴、桃子等放置其上。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拜月的时候,男性是不能参加的,拜月通常由家中女性长辈主持,全家的女性及孩子双膝跪地拜祭月神,祈求一家平安。
中秋节除了赏月、拜月外,还有一些其他习俗。
中秋节的饮食,以月饼为主。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月饼状如嚼月。相传,这种月饼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太师饼”。芝麻、胡桃进入中国后,这些香喷喷的果仁自然成为了制作月饼的辅料,所以,这时的月饼应该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或是古人说的“胡饼”。到了唐代,皇帝为犒赏大臣和将士,将胡饼作为犒赏的礼物送给臣将,当时的胡饼是用模子做出来的,上面会有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饼中又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辅料,并成为了今天的月饼。
还有一种说法,说月饼最初只是一种祭品,专门用来祭祀月神,因为它圆圆的形状更像月亮,月饼也因为形状而具有了团圆的含义。
中秋节的另一习俗是一家人团聚一处分食月饼。中秋节的月饼讲究的是一家人同吃一块月饼,以此象征家族的团圆。早年间,家家户户的月饼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这个过程也包含有团圆的意思。月饼的商品化在明代就已出现,当时就有制作月饼的店铺专门贩卖月饼,大户人家的购买方式是准备好材料专门请师傅订做,普通人家的购买方式是直接到店铺选购。当然,月饼的品种也很多,北方、南方的月饼就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北方的月饼较硬,而南方的月饼则相对酥软。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方月饼虽然渐渐趋同,但南北月饼的主要特色仍未有根本改变。
除丰富的节日饮食外,中秋节在传承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在促进家庭团结与家族和谐等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也正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得到不断强化。可以说,中秋佳节所赋予给我们的团圆意识,在增强中华民族家族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增强整个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苑利 中秋 非遗文化 节日饮食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