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2016年09月21日 09:46 | 作者:沈壮海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坚持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并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呈现出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的鲜明特点。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作出了系统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确立我国文化体系良性运行的价值中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赖以推进的价值秩序与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涵于制、载于文、化于境、行于众,落细、落小、落实。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鲁迅“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之语,深刻阐述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意义。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我们所需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定于一尊,但也有共性的要求和特征,即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能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智慧,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文化强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新闻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文化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称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并用48个字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承担起职责和使命,就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论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等问题时,习近平同志无一例外地阐述了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人充满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问题。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大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创造文化新辉煌所必需的信念和信心、底气和骨气。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创新创造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中华民族还具有勇于创新的民族禀赋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民族禀赋和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才能顽强走出近代以来的危局和困境,开创民族的新路和民族文化的新路,并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同时,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也实现了历史性提升。可以确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发展繁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当高楼大厦在我国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必然巍然耸立。对此,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自信,也正行进在奋力开拓的正确道路上。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推进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基于对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基于对文化规律的不懈探索,越来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我们对文化意义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体现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为当代中国积聚着实现民族复兴深沉而强劲的渴望。“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对复兴的深切渴望,是中华民族不懈创新创造、对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沈壮海 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逻辑 中华文化 文化内容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