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战理论 统战理论
创新培养方式 建设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
注重教育培训。为应对新形势下对党外干部的新要求,要变党外干部在领导岗位上自我摸索、个人思考为系统培训、全面提高。在教育培训中,要找准结合点,把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和领导方法、行政管理等作为培训民主党派干部的重要部分,帮助党外干部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要切实发挥各级中共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将集中培训、座谈讨论、案例教学、考察调研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党外干部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锻炼。要按照“缺啥补啥”和“人岗相宜”原则,按照工作需要和培养使用方向,有意识地把基本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党外干部,选派到基层锻炼,安排他们参加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全市性的危难险重工作,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领导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民主党派机关作为各级组织的工作班子,承担着大量的党务、政务及社会外联工作,是最具民主党派特色的干部培养、锻炼、考察的重要实训基地。因此,可以将民主党派机关作为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的实训基地。
注重搭建平台。针对有的党外干部资历较浅、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工作开始往往不容易打开局面的情况,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事务,支持帮助他们登台“亮相”,并且亮“好相”,努力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突出使用与锻炼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干部成长规律,把党外干部的工作安排与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素质有机结合,做到使用与锻炼同步考虑,协调实施。对于从基层逐级提拔的,应侧重于横向轮岗或到上级机关任职;对于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应放在基层任职;对于过去在高等院校工作的,可安排到实际工作部门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可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上锻炼。要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党外干部不断转化角色,拓宽工作领域,适应各种不同工作环境,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健全科学配备、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
加大推荐力度,提高推荐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充实和完善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向有关部门进行推荐,进一步增加有关部门安排使用的选择余地,努力做到优中选优。
要切实提高推荐的针对性,根据安排职位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每个党外后备干部的专业特长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用当其时。
要切实提高推荐的实效性,积极推荐党外干部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高等院校中担任领导职务。
实施全程管理。统战部门应对党外干部的选拔、推荐和监管的每个环节行使职责,实施全程管理。要注重发挥统战部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在使用前主动与组织部门加强联系,积极推荐,共同把好任用关,努力将党外干部安排到最适宜的岗位;在使用后,要经常与党外干部所在单位协调沟通,把好监督关,并创造条件给党外干部压担子、搭舞台,为党外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真正信任党外干部。中共党委尊重、信任党外干部,支持党外干部开展工作,是保证党外干部有权有责、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要积极支持党外干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他们在其位、主其事、负其责,对分管工作真正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以充分发挥党外干部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和专长。
(作者单位:民进安庆市委会)
编辑:秦云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工作 党外干部 创新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