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从155起中秋国庆期间典型案例看纠"四风"

2016年10月08日 15:33 | 作者:韩亚栋 马冬 王婵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近2成违纪行为发生在两节前,收送礼品等行为出现“前移现象”

从违纪的时间节点看,79%涉事者违纪行为发生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节日期间人情往来密集,是“四风”问题的集中爆发期,这也印证了中央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纠“四风”是有的放矢的。

此外数据还显示,近2成违纪行为发生在节前,包括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公款宴请等,其中以节前收送礼品礼金现象最为突出。比如,2015年中秋节前,河口县财政局用公款对州财政局有关人员进行节日“慰问”,河北保定涿州中学校长姚殿龙违规收受他人赠送的购物卡,等等。高压之下收送礼品等行为出现“前移现象”。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跟上,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做实。

结语:

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元旦春节,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节庆怎么过,是对作风的考验。”

中秋是传统佳节,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和情感。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等节礼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日常检查、执纪监督、查处曝光。2013年9月中秋国庆前狠刹公款送月饼节礼,10月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卡……抓月饼、抓贺卡,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抓细节、抓具体,用问题倒逼,看住一个个节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入,不断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目前,改进作风留下了“印”、抓出了“痕”,但不正之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一放松就会反弹回潮、冒出新的一茬。作风建设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经常抓、抓经常。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元旦,抓了元旦抓春节,抓了春节抓端午,就这么抓下去,积小胜为大胜,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就会让过节回归简单温暖的本来氛围。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期间 违规 中秋 国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