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建刘正方:协调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
二、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协调推进科学迁建的原则
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群众脱贫奔康,要搬得出、住得进、稳得住、可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把党的富民政策不折不扣贯彻好、落实好,还要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把好事办好。搬迁对象怎么定、人向何处搬、计划何时搬、资金怎样筹、钱往何处用、土地怎么管等重大事项,都应充分尊重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在坚持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要通过各种民主程序,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动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相机执行各项政策,确保政策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要让群众知晓政府的作战图、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进度图、验收图,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户、精准到人。
三、 始终坚守科学选址、功能配套、同步搬迁、移风易俗的核心导向
科学选址是科学迁建的前提。中央和省上已经明确了对地区和人群迁建大的政策规定。各县一定要结合实际,在当地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要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搬迁和非贫困人口随同搬迁人群的基础上,搞好科学选址规划和评估,突出解决生态脆弱敏感区和生存环境恶劣不宜居住区的搬迁问题。这项工作只靠县级政府去完成是有难度和风险的。省上要帮助各县引入第三方设计单位和评估机构,对规划选址、环境承载、功能设计等进行综合评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当地政府还要组织搬迁群众参与评议。一要防止简单追求用够政策“一般了之”,达不到“保障基本、安全实用”的目标效果;二要防止盲目打造现代聚居点,片面追求功利化政绩效果。“搬与不搬”谁说了算,政府不宜简单处置。
功能配套是科学迁建的基础。各县要在对人居住房户型功能分区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适应彝区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现代民居。同时,要有相应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实施。按照贫困户家庭实际人口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是政策底线;各县也应结合具体实际,建议设定每户建筑面积不小于75平方米的保底和不超过150平方米的封顶标准,杜绝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钻政策补助空子;对无自我筹资能力的贫困户、无生活自理能力、最贫困人搬不起的贫困人群,应实行最低廉租房或“交钥匙”工程,由政府供养;对有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非贫困户家庭搬迁可适当放宽标准,预留加层空间和建筑基础;自主建房的,要符合规划设计和质量标准,可自主选择户型和房屋面积,政府负责监督。
同步搬迁是科学迁建的衍生。彝区农村普遍贫困的实际,贫与非贫差距很小。按照人均3100元年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标准来划定贫困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指标。对于不宜居住的同一片区人口都应采取“应搬尽搬”,防止出现新的“吊庄户”,形成新的贫困人口区,且无法进行还耕还牧和土地整理利用。如:某县黑石拉打村一个山丘上多年居住了18户人家,均为砖瓦木结构房,还比较安全。县上按照政策规定以海拔两千多米高不宜居为由,要将其中的12户搬迁至底海拔区的某地,且大家都同意搬。剩下的6户人家未达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则不得随搬,原因是政策没有补助资金“搬不动”。对于这种情况,“等靠要”思想和“晒着太阳”脱贫奔小康顽习,在彝区还比较普遍。中央和省上确实还没有相应单独的资金扶持,但各县应创新实践,整合用好“四个到县”的上方宝剑,将政策宣传好,将群众动员好,充分运用土地增减挂政策、贴息贷款、货币化安置、差异化阶梯式补贴和吸引民间资本、社会捐赠等手段,以维护社会稳定、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为目标积极推进同步搬迁。
编辑:韩静
关键词:民建四川省委 彝家新寨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