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清代身穿霞帔的贵族妇女
穿霞帔
官家礼制等级分明
霞帔,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释衣服》曰:“霞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最早是妇女用于装饰,披搭于肩的彩色披帛,以轻薄透明的五色纱罗为之。
到了唐代,妇女在裙衫之外着质地轻薄柔曼的丝带,如同一条大围巾一般,非常漂亮,富有美感,深受唐代妇女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之装,并演绎成唐代女装的重要组成。
唐诗中就有关于“霞帔”的诗句,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华却赴京师》有云:“银珰谒者引霓旌,霞帔仙官到赤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说女性的帔子色艳若霞。正如南京云锦冠名“云锦”,是因其灿若天下云彩而得名,“霞帔”也因帔子色彩宛如天上的云霞,由此而得名。
霞帔作为命妇的礼服,始于宋代。以狭长的布帛为之,上绣云凤花卉。穿着时佩挂于颈,由领后绕至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坠子相连。原为后妃所服,后遍施于命妇。《宋史·舆服志》卷三记载: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规定:“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明清时期承继宋制,霞帔用于皇后、命妇礼服。《明史·舆服志》卷三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规定,凡为命妇“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镀金银坠子。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
第二年,朝廷对霞帔纹样及其他细节做出了新的规定。明朝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中记载:“国朝命妇霞褙,皆用深青段匹,公侯及三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六、七品,绣云霞练鹊文。”
由此可见,明代按照品官的秩别,霞帔各有差别。除了霞帔不同,使用的坠子以及霞帔上所绣的纹也不一样,《明史·舆服志》亦有规定:一品至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八品九品缀银帔坠。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公侯及一品二品命妇的霞帔绣翟纹,三品四品绣孔雀纹,五品绣鸳鸯纹,六品七品绣练鹊纹。
到了清代,霞帔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首先是样式的变化,清代霞帔的长度放宽,两幅合并,并附有后篇即衣领,形似比甲(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衩及至膝下的服饰,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其次是帔脚下不用坠子,改用流苏;再者,清代霞帔的胸部缀有补子,与补服的品级补子对应。文物专家孙机先生(上世纪50年代曾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在《霞帔坠子》中指出,清代的霞帔虽有霞帔之名,实际是“一件带方补子,下沿缝满穗子的绣花坎肩。”
清代霞帔与前代霞帔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形式,而是在用途上。霞帔是专用服饰,虽然没有龙袍、凤袍严格,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禁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但是霞帔有其特殊性,到了清代,士人庶民妇女出嫁和入殓也可以穿戴,俗称“假借”。民间推崇霞帔的尊贵,在婚丧嫁娶之时,借来使用,以增加气氛或显示尊贵。
当然,庶民妇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妇的凤冠、霞帔与民间的凤冠、霞帔不是同一个物品。换言之,皇后、嫔妃、命妇的礼冠凤冠与礼服霞帔,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冠、霞帔;民间的凤冠、霞帔是民间婚礼中新娘戴的礼冠和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妇礼冠的吉言,与实际的凤冠、霞帔相差甚远,名不符实。
民间婚礼上新娘戴的凤冠(右),其样式简单而普通,不过它与古时真正的凤冠不是同一个概念,民间婚礼上的凤冠只是借用了凤冠的形和名。
“凤冠霞帔”
被民间模仿和借用
凤冠与霞帔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但不是一般普通女性的服饰,而是具有很强的专属性。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凤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们,因此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婚礼中,允许“借用”(逾越服饰等级)凤冠和霞帔。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有了这个特例,没有品级的普通妇女,在成婚、入殓时也可戴凤冠(花钗冠),因此,在民间婚礼中,新娘戴凤冠、披霞帔的行为屡见不鲜,当然,这只是名称上的称谓,是“借名”,即借凤冠之名。虽然名词上还是称为凤冠,但其实质根本不是真的凤冠。这就好比穿上戏服扮演王公大臣,甚至皇帝,但他们最终只是戏中的角色,是“演出”的需要,其服装、身份、地位与戏中完全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
从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婚礼中的凤冠样子,与明清时期皇后的凤冠差别很大,因为民间只是“借名”,所有的装饰都是以假乱真,要个形式,不可能是真金白银翡翠珠宝的真品。也因为民间婚礼凤冠实物样式简单、普通,有读者就误认为皇宫的凤冠也是这样普通,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误读了“凤冠”这个词。
不过,即便只是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也能令平常家女子的婚礼增添不少喜庆之色。后来,这种假借的礼仪还演化出一个有趣的作用:区分正室与小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徐珂的文字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说民间的凤冠是假冒的,属于借用(借用其名称),非真实的凤冠;二是民间使用霞帔凤冠,表示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属于正室,非小妾。命妇可以穿霞帔戴凤冠,民间的正室新娘同样要穿霞帔戴凤冠,表明其明媒正娶的地位不容动摇。
这就说明,明媒正娶的正室新娘以及填房继位的新娘,都可以戴凤冠穿霞帔,非正室夫人的小妾、二房、三房,即使是明媒正娶,也不能披霞帔戴凤冠。明代小说《金瓶梅》潘金莲、孟玉楼进入西门府,都是小妾,排名四娘、五娘,就没有凤冠、霞帔可用。
徐珂的文字记录是准确的,凤冠只能用于正室,但是因为民间的凤冠、霞帔原来就是借用,在后来民间婚礼中,渐渐不严格遵守,借用的凤冠、霞帔泛滥,品质也下降,人们看到的婚礼中的凤冠、霞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富贵之气、华丽之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真正的凤冠与霞帔都是非常精美、精致的服饰品种,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帝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精美绝伦,雍容华丽,光彩照人,可以称为世间珍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 高贵身份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