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杨晓阳:大美为真
(九)大写意是一种功夫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也是这样。“大写意”是一种功夫,像所有中国的功夫一样,需要长期的苦练和积累,只有倾其一生,才能达到创造新“程式”。“程式”是需要功夫的,每个人的“程式”是他全部的生命、生活的载体心电图和信息库。要表现深刻的个性,就是说“大写意”对作者来说要总结出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个生命。在最后表现的一刻,要有顺序,这里积聚着一种功夫。“程式”就像写书法一样,形成一个“体”,宋徽宗写得很细的那种“体”,颜真卿写得宽的那种“体”,很厚重,各人“体”不一样,各人的“程式”不一样。现代人讲的“程式”程序不一样,顺序不一样,对别人的感觉也不一样,颜真卿写得很宽厚,宋徽宗写得很秀逸。书法本身有“真草隶篆”,这要讲究功夫。功夫不深的人对书法辨别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写意是一种功夫。不重视功夫,只重视一般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它既是一种功夫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达到“力透纸背”需要终其一生才有可能。古代书画家每当运笔、兔起鹞落,稍纵即逝却看似逸笔草草而实则十分精准,都是终身的修炼才能可望可及。
(十)大写意是一种境界
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境界。如果只是自己一种独特的样式,没有高度,那只是一个样式,不能叫境界,因为境界牵扯到高度。但是,有高度而无个性也不行,如练名家的字,练得和他一模一样,这只是个样式,没有境界,写得字很像,是有水平,但没有个性,只能算叫临摹。所谓“境界”,就要形成自己的东西,但自己的东西还要比别人高,这才是境界。境界要经过一个过程,开始这个境界是写实、画得真实,是一种比较客观自然的状态,它没有经过升华。第二步是写心,通过写心表达他的意思,他为什么选这个景,不选那个景?因为这个景更能反映他自己的心境。通过“写实”与“写心”,虽然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意思,这也只能达到摄影一样的层次。此人照的是一种暖调,是他的心景,彼人表现冷调,也是他的心境。但是,在画面上只是自然表达自己的意思还不够,最后这个境界还要提升,提升到一种自己的、个别的、别人不可及的样式,却同时又代表“普遍意义”,达到这样一种层次,才有境界。这个境界在中国能够反映“道”,宇宙间的普通道理。
大写意最终要通过“形”、“神”、“道”、“教”、“无”,即由有极的“形”、“神”走向无极的“道”、“教”,并不断向“无”的不断超越,形成新的轮回。
中国画有五种境界:一曰形,二曰神,三曰道,四曰教,五曰无。
一曰形: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没有形作为载体,造型艺术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样的形即反映什么样的意。意、象、观念、形式、构思、方法、内容、精神、品味、格调等等,无一不是从形开始,靠形体现,依赖于形,所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形有自然之形,眼中之形,心中之形,画中之形,画外之形。画外之形为之象,象大于形,“大象无形”,大象之形并非无形,而是无常形也。
二曰神:神为形所表现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形俱神生,二百年来以至当下,国人利用西法之透视,解剖、光学、物理手段,以形写神颇为简单,具备基本方法在像的范畴内快速练就写实方法,更有甚者利用照相方法,写实自然,真正的是“形神兼备”,然而以自然之形的临摹所体现对像之神为初学者,眼目物理感受而已,以形写神,中西无异。而以敏感于对象之元神,直追摄魂之神,遗貌取神,得鱼忘筌,以神写形则更高一筹,非一般能及也。但此又仅为我国画之初步,并无境界可谈——形神论者,小儿科也。
三曰道:道为一切事物之本源。国画之道重在舍其形似,舍其表像,而求其本质求其本源,天地有大道,人生亦有道。绘画之道有其规律,为之画道。道是一个范畴,作为名词可视为本质规律,亦可作为动词,即在道上,在途中,是途径,是门径,所谓众妙之门。道,玄之又玄,需要我们抛弃表象的形与神,向纵深探索,只有舍弃表象才有可能进入“众妙之门”,停留在“形神”的表象描绘是很不够的,超越“形神论”才有可能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是中西画终极目标的初级分水岭。
四曰教:教是求道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同体验的不同总结,不同说法,不同学说耳。道,玄之又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这是哲学的负责任的态度,而艺术家是感性的、即兴的,随时要表达主体的不同感受,个体对道的不同感受理解,诉诸艺术,即产生不同的说法,真诚的心理感受的抒发即产生不同的学说为之教,发挥表达出来以施教于世,亦为之教也。
五曰无:无即艺无止境,艺海无涯,无法之法,大象无形,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无是随时发生于发展中有生命的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现象和环节,事物只有不断地进入无的境界才有可能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否则就要窒息死亡而无法循环,无法进入无就无法进入有,有了无艺术的发展才能推陈出新,这就是中国的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的无法境界。无法即是突破,又是自由,又是选择的多种可能的空间地带。
我们应该超越形神论,通过自己的形神兼备,追求自己的道、教境界,当下的浮躁是艺术缺乏道、教的自觉,需要深层思考,深度挖掘。道、教是超象、超形、超色、超时代、超画种、超材料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断进入“无”的文化自觉,超越形神才有可能。
有追求才能有境界,而这种境界,超越具体对象的形神物理和具体事物情节,直追形而上之品质。才有可能达到境界之追求。
我所追求者“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这是中国人、中国艺术透过形和神,进入道和教的一种深层次的美学追求。 所谓顽石之形:霍去病墓上的石刻经历千百年雨水冲刷、风化和岁月磨练,留下的石头称为顽石,看上去没有棱角,实际上它是最坚强的、最丰富的,它能抵制一切外力,很顽强,应该讲它是吸收了天地岁月、风霜雨雪所有精华形成的一种顽石之形,丝毫没有人工雕凿。
老玉之质:中国考古学家相信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铁器时代之间,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新石器时代有无发达的玉器文化。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自文明之始,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老玉,里面是玉,表面有岁月留下的包浆,看似朴素,内部却极其高贵。
古陶之品:与瓷相比,陶没有表面的浮光,一切表面的漂亮都去掉了。但是作为陶的丰富性,比瓷更耐看,看不透。陶很质朴,跟土接近,朴素的象土,又不是土,经历火烧,有火烧的痕迹,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古陶,代表人类对艺术本质的追求。
陈茶之味: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普洱茶是那样地耐人寻味,纯朴、古老,更让人们回味无穷。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陈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涩,即使久浸亦能入喉。从某个定义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这就是好的老普洱。香飘四海的“普洱茶”,酿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因此,中国艺术不是“形神论”,是“形神道教无”论。
“形、神、道、教、无”五境界是作为入道的必然之路,只有进入“道”、“教”和“无”的境界,方可指向中国艺术的终极境界“大美为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然“道”为“器”之师,“器”为“道”所使,需“器道并重”、“器道并行”,方可由“器”进“道”,化育入心,力戒浮躁,进入“一人一品”,容天地于我心,顺天地而行事,大写意的终极追求莫过于此。“大写意”是为“道”也,而道的目标包含西方的“哲学”,不仅如此,更重东方的“人学”,“人学”是“哲学”之上更重要的人对道的追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道”则天、地、人三者合一,以人为本是为小美,天地为本是为大美。小者求小美,极端而个人;大者求大美,大美而“本真”。只有天地人合一,真善美合一,“充实为美,充实而光辉之为大”,只有大美,才能归本真,中国美术才能生生不息。
“大写意”是经过“形神道教无”五种境界,直接“大美为真”的终极目标,终极境界。写意不仅是一切艺术的目的,更是一切艺术的最高目标,也是一切艺术高低的评判标准。具有目的—目标—标准的内在逻辑性,而且继之以不断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代代陈传以至“无极”。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杨晓阳 当代美术转型 绘事 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