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老年“广漂”两年翻一倍:多为子女 最大问题是孤独

2016年10月20日 10:39 | 来源: 金羊网
分享到: 

心声

“没有自己的生活”

“宝宝,爷爷在这边!”每天下午4时零5分,张老伯会准时在幼儿园门前,接他的孙子放学。一年前,张老伯和老伴从武汉来到广州帮儿子带小孩。“等孙子大了,我们还是想回武汉。”

家住东川路的张老伯说:“我和我老伴在武汉都是大学里老年合唱团的成员,我们退休后都很喜欢搞文艺,参加合唱团还经常到处去比赛。大家都是老年人、老同事,一周都要聚在一起好几次,很开心的。”他叹气道,“来到广州,可以见到儿子孙子,可是没有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张老伯现在和老伴只能自己在家练习唱歌。“我们一年多没有见到合唱团的团友们了,也没有参加集体活动。

“最大问题是孤独”

62岁的肖女士是湖南永州人,去年女儿嫁到广州结婚生子,肖女士的丈夫还没退休,她独自一人到广州照顾女儿生产,帮女儿带宝宝。

“我现在感到最大问题是孤独。”肖女士说,“我女儿和女婿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我一个人在家带宝宝,没人说话。加上我习惯说湖南方言,普通话也很少说,偶尔抱着孩子出去逛逛,也很少与别人沟通。因为家住老城区,附近街坊说的都是我完全听不懂的粤语,也很难跟邻居聊天。有时候晚上就给我老伴或者老朋友打电话聊一小会。”

“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刚退休的陈女士,不久前从广西梧州来穗,现在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女儿——每天早上要给女儿做早点,接着帮女儿做家务,最重要的就是为女儿做晚饭。

陈女士的想法是,趁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帮女儿料理家务。“以后她还要结婚生孩子,她工作那么忙,不可能有精力照顾小孩。我给她做好家里的事情,让她能安心工作,过得轻松一点。”

对陈女士来说,一方面,为能给女儿解除后顾之忧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也感到孤独。“我在老家亲戚朋友多,经常串门很热闹,晚上还去广场上跳跳舞,自从来了广州,每天去到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菜场。”蓝女士说,除了女儿,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探声

属“隐形团体”难被关注

在采访中,一些社工和义工认为:“老漂族”是较难被社会关注到的隐形团体。社工陈小姐告诉记者:“一方面,‘老漂族’不一定都是‘老、弱、病、残、贫困’等群体,他们的需求很难被发现,再加上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大,导致社工往往想服务,也找不到服务对象。”

汕头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博士田广表示:“‘老漂族’出现,是因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儿女所在城市。”田广认为,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多些制度温情,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为“老漂族”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那些不得不跟着孩子到异地来居住、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他们留在异地心里也觉得踏实,能够活得心神安定,有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等组织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棋牌、跳舞、健身等生活平台,把“宅”在家里的“老漂族”请进社区,帮助“老漂族”融入新环境、安享晚年。

社工搭建“老漂”社交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有一群义工和社工很早就关注到“老漂”这个群体,比如广州市助励社会服务发展社。负责人王鑫社工告诉记者:“孤独感和漂泊感,这是很多来穗长者可能会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从家里走出来,融入社区。”

“语言不通造成交流障碍,长者可能渐渐变得孤独,不愿与他人交流。”王鑫表示,助励社在社区内,为“老漂族”开展“常青学堂”及“志愿者学堂”,设有“常青老漂族社区支援计划”、“社区志愿者发展计划”等项目,帮助“老漂族”实现从“他助-自助-助他”,最终融入社区。

老人们的空余时间往往与年轻人不同,白天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来说是忙碌的,对于随迁的老人们来说也是最“活跃”的时间。社区通过挖掘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们,组建各类老年社团。王鑫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很多志同道合的老人成为朋友,同时还能减少陌生城市带来的孤独感,让老人们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渐渐融入社区,产生新的归属情愫。”

编辑:梁霄

< 0 1 0 2 0 3 0 4 0 5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