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大运河: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
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
贯穿5大水系,流经6省18市,溯游1797公里,2500年间,中国大运河联通南北、贯穿古今,随“国运”起伏而几经衰荣。流淌到今日,中国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经终结,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时代已然开启,闪烁出中国文明之光芒。
中国大运河南端标志性建筑——拱宸桥 运河集团 摄
起源:“南粮北运”孕育沿线繁华
中国大运河边杭州段的静谧一角,明代为仁和粮仓,运粮船在此集散;近代为国家蚕丝仓库,丝绸从仓库的蚕丝码头起航,运往海内外....。.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为一家极富艺术气息、人文底蕴的酒店,当首届中国大运河国际高峰论坛在此开幕,与会嘉宾的思绪被拉回了百舸争流的繁华水运贸易年代。
10月21日,在由中国新闻社、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杭州市运河集团、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市西博办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大运河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代表与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回溯运河的前世今生,探讨未来的将行之路。
历史更迭,中国大运河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坚定而沉稳地流淌着。在大运河沿岸,至今可寻老码头、老仓库的踪迹,这些都是中国漕运文化的生动符号。
的确,中国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漕运制度曾是中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中国文明有国家的概念起于黄河流域,但是近千年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负荷,已经很难支撑文明延续。所以必须南粮北调,把长江流域所有的高度的生产,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供应给朝廷和整个北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的话道出了中国大运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涵——漕运文化。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当后人在指责隋炀帝的荒淫无度时,不可否认,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约1797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沟通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使得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北上,缓解了北方人多粮少的局面,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稳定统一。同时大运河还沟通了内地和外贸关口,使得无论是出口的瓷器、茶叶、丝绸还是进口的珠宝、香料和棉毛制品都能通过它运往海港、丝绸之路或者流向内地。
得益这条“黄金水道”长时间承担的沟通南北的功能,中国大运河馈赠给了世界一座座繁华的城市。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杭州;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全国人大委员、原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用两句话概括了大运河与杭州的“姻缘”。他说,杭州在隋朝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正因为隋朝开启了大运河,杭州才集聚起来。而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造就了今天支撑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江南地区的繁盛。
扬州市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文物局局长、申遗办主任华德荣也说,扬州城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因运而幸,与运河同生共长。
据记载,在中国大运河最为繁盛的元明时期,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中国大运河沿岸汇聚了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往事越千年,历经军事枢道、运输航路、文化纽带等多重身份的转换,伴随着河道枯竭与现代交通方式的冲击,曾盛极一时的中国大运河在清代逐渐衰落,其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最终终结。
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这条人工运河,又何尝不是国运兴衰的见证者、折射者?
如今,随着中国的改革,随着民族的复兴,中国大运河留下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始发光,曾经的漕运之河已然华丽蜕变为文化之河。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 漕运 文化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