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
从台北市区出发乘车往阳明山方向,来到位于山腰处、现址为台北士林区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蓝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墙,上面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
位于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卧室。杜洋 摄
这座结合了中国四合院架构和西班牙式风格的故居,兴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先生亲自设计,是他人生最后10年里与夫人廖翠凤大部分时间的安居所在。
透天中庭里,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阳光拉长身影,翠竹、枫香、藤萝等植物与奇石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这番景致成为林语堂先生一段话的形象注解:“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这段“不亦快哉”来自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来台后二十四快事》。文章里,他提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壁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
林语堂先生1895年生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村。1971年,76岁的林语堂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中写道,“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
先生念着家乡,家乡人也念着他。生于1976年的蔡佳芳,从2003年起开始在林语堂故居工作,如今是故居主任。10多年来,她接待的陆客中最多的来自漳州。“平均每月有一批漳州客人来林语堂故居,上个月我刚接待了一批。”她说。
1985年,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成就,并得到廖翠凤女士捐赠先生藏书、著作、手稿及遗物,将故居作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对外开放,2002年起更名为“林语堂故居”。故居平均每月有观众1500人,其中三成来自大陆。近期虽有所下降,仍维持在两成左右。“我们很愿意展示林语堂先生作为平凡人的地方,比如他如何用生活的艺术,度过人生的低潮。”蔡佳芳说,以前故居的参观者较年长,经过五六年努力,现在已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观众。
从西式门廊走进故居,往右是书房、卧房、生平掠影走廊。往前过中庭是原来主人家的客厅及餐厅,现在开放为营业餐厅。往左是史料特展室暨阅读研讨室。导览员介绍,书房是林语堂的私密场所,一般用来接待特别要好的朋友,如钱穆和张大千。
在这里,嗜好抽烟的林语堂先生把台北故宫博物院赠送的小青铜鼎复制品,当作烟灰缸;在这里,小小的“林语堂先生发明特展”告诉大家,林语堂曾发明“上下形检字法”及基于此的“明快中文打字机”,当时他为这项发明在美国耗费12万美元之巨;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历时5年,出版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视之为一生写作生涯的登峰之作……
故居餐厅墙上挂着林语堂先生手书的“有不为斋”四个字,代表了他不随流俗的处世哲学。如今的“有不为斋”,已经开放为吃饭品茗的空间。推开木门,来到延伸的阳台,东面阳明山,西临观音山、淡水河,下瞰台北天母,是林语堂生前常看夕阳的地方。
先生《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里写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在阳台上举目四望,香蕉、芒果、芭乐、松柏,一片苍翠,与漳州市芗城区的林语堂故居的田园景致颇为相似。“林语堂先生喜欢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故乡相似。”蔡佳芳说。
这位曾旅居美国30年、学贯中西的大师,“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1976年在香港病逝后移灵台北,享年82岁,长眠于故居后园这片宛若故乡漳州的苍翠之中。
蔡佳芳曾两度到漳州的林语堂故居去参加研讨、座谈。如今,她正忙着把林语堂先生的几千封书信扫描、整理。她希望,有一天两岸及香港的林语堂研究人员可以携手巡回办展。
“我们好比林语堂研究和推介上长出的不同的花,时机一到,总会在一起的。”蔡佳芳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林语堂故居 阳明山 林语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