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罗永章:“成果为民所用,是科学家的最高职责”
科技创新要为民
1987年,抱着“索我理想之中华”的梦想,罗永章负笈远行,到美国留学。1989年,他从田纳西州立大学生物学系硕士毕业。1993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8年,他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他从自己的科研中看到了研制出抗肿瘤药物的曙光。
“我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回祖国。”他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是在国外研究成功,虽然也能产生很大价值,但对中国老百姓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这样一来药就成了进口药,价格会非常昂贵,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为此,罗永章在结束博士后阶段研究后,专程到一家生物技术研究公司工作,用心学习初创公司的运作模式与股权激励机制,为回国创业积累经验。1999年11月,他选择全职回国,到山东烟台开始了创业生涯,并主动放弃了美国绿卡。
回国后,罗永章既在基础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也硕果连连。
早在2005年,他率领的团队就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该成果入选“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长篇幅报道。2006年,该药成功上市,成为世界首例内源性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2013年,罗永章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明人血浆Hsp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该项成果被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沃森评价为“向攻克癌症前进了一大步”,被科技部列为“辉煌十二五”重大原创性成果,在今年5月30日的“科技三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基础科学突破。
此次,罗永章团队报道Hsp90α是一个高效广谱肿瘤标志物,并获准用于肝癌临床检测,对改善我国民生医疗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全球肝癌诊疗水平提升也有非凡意义。
具体说来,“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获准用于肝癌临床检测,意味着今后民众只需花费几百元,抽取少量血液,即可获得肝癌筛查结果,并可在治疗中精准检测疗效。
罗永章团队的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自1989年身份得到确认以来,Hsp90α一直是全球研究热点。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团队已经围绕Hsp90α发表了超过1万篇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20的高水平论文有155篇,该领域已产生3位美国院士和3位欧洲院士。但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是27年来全球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产品,实现了尖端科研成果的独家转化。
“科技创新为民、主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家的最高职责和基本义务。”罗永章这样表示。
摒弃一切纸上谈兵
2001年起,罗永章受聘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十几年来,罗永章团队长期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造福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由于科研上的不断突破和成功的市场探索,罗永章曾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殊荣,并于2007年起担任民进中央委员,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0年起至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据不完全统计,罗永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SCI级别文章共计62篇,并拥有授权专利38项。但这些数字他从不对外提及,在不同场合下,他关注和发声最多的,都是“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困扰我国科技界的一个现实课题。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但是,截至2013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与发达国家的40%以上存在巨大差距。业内人士指出,现有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的登载,转化研究成果却少有问津,国家巨大的科研投入被用来购买了昂贵的进口仪器,最终再转化成投往国外学术杂志的论文,却很少对改善国计民生发挥作用。形象地说,只完成了从“钱”到“纸”的转化,却没有实现从“纸”再到“钱”的良性循环。
罗永章认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摒弃一切纸上谈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国家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唯此,才能广聚人才,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记者 罗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罗永章 科技创新 科学家 高效广谱肿瘤标志物 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