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甘肃哈萨克族传承民俗技艺 留住“文化乡愁”
“哈萨克族人在哪里,文化就在那里。我们的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们能分离。”这是现年44岁、生活在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阿西木·白达汉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09年起,阿西木除了做好护林员本职工作外,还作为“熊舞”传承人之一,先后培养学徒4人,旨在留住该民族的“文化乡愁”。
图为哈萨克族“熊舞”表演。“熊舞”传承人阿西木身着狗熊衣服,用两根芨芨草棍分别顶在鼻孔与嘴角部位,象征狗熊的獠牙,在冬不拉伴奏下跳舞。 杨艳敏 摄
图为哈萨克族传统毡房里的盛会。 杨艳敏 摄
图为哈萨克族手工艺人制作毡垫。 杨艳敏 摄
“熊舞”哈萨克语为“阿尤毕依”,是人们在狩猎中观察到狗熊摆弄猎物的情景加以模仿而形成的,舞蹈动作十分逗趣。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熊舞”已独具风格。然而,现今该项舞蹈艺术却因为种种原因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10月下旬,中新网记者走访阿克塞时,阿西木身着狗熊衣服,用两根芨芨草棍分别顶在鼻孔与嘴角部位,象征狗熊的獠牙,在冬不拉伴奏乐曲下排练舞蹈。期间,他先后模仿了熊出洞、寻觅、发现猎物、试探、获猎等一系列情节,不时上演梳理鬃毛、击掌、叫喊等形象动作,将狗熊的笨拙而又可爱、迟缓而又机警、憨厚而又聪明的矛盾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阿西木告诉记者,虽然他6岁时就跟随父亲接触“熊舞”,但因为没有舞蹈基础和如今上年纪等原因,跳舞时肩膀与膝盖看起来都不是很灵活;加之他只能在业余时间排练,时间相对紧张;培养学生时,场地也是问题。
“目前,‘熊舞’的保护和传承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我希望能够带领徒弟们参与更多公益演出,让世界了解到哈萨克族还有这样的舞蹈,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些是不能用报酬来衡量的。”阿西木如是憧憬。
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喜东介绍,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后,周边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经过上百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该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语言,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和服饰、阿肯阿依特斯、哈萨克族手工刺绣、毡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灿烂。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哈萨克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其他各地一样,都存在传统文化逐渐丢失的危机。”王喜东坦言,特别是民族手工制作,它与现代工业制造相比耗力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而走向失传。如:传统刺绣、毡房制作、刀具制作、马具制作、部分民族乐器制作等。
谈及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喜东称,近年来该县文化馆、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推出了“阿克塞文学奖”,每届由阿克塞支持100万元进行奖励,并探索尝试了哈萨克族体育竞技比赛,卓有成效。
如今,哈萨克游牧民族从马背上实现定居,但依旧在搭建的毡房里进行“婚、丧、嫁、娶”。王喜东透露,阿克塞县正规划打造全世界的哈萨克族风情园,今后将更大程度地发掘自身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哈萨克少数民族灿烂文化。
与阿西木一样,巴迪哈·巴合达里也深深热爱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是阿克塞县有名气的刺绣艺人。2007年,阿克塞哈萨克族非遗保护行动启动后,她参与保护传承传统刺绣,还为此成立了刺绣合作社,雇佣待业妇女学习传统刺绣的绘图、裁剪、染色、勾边、填充、缝纫等制作工艺。
巴迪哈·巴合达里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绣品种类齐全,有毡垫、蚊帐、被套、马甲等,主要服务于哈萨克族各家女儿出嫁,时常吸引外宾购买,销量根本不发愁。在今年的兰洽会上,仅刺绣手提包就销出去800余件。
“大一些的毡垫,平均做一个需要1个月时间,成本为300至400元,售出后能赚一半的价钱。”巴迪哈·巴合达里表示,今后,这项既能增加贫困妇女收入,又能保护传统文化的事业她还将继续做下去,这也是她留住“文化乡愁”的方式。(崔琳 高莹)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甘肃哈萨克族 民俗技艺 文化乡愁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