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库布其治理沙漠6千多平方公里 10万农牧民致富
筑 路
“剖开沙漠,修一条生命线!”
沿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穿沙公路一直南行,两侧沙坡上,树苗随风轻曳,远处起伏的沙丘层层叠叠,浪花般绽开。
前行不久,沙丘消失,视线豁然开朗,两边是被沙柳、胡杨等植物覆盖着的沙地,深深浅浅地延伸到目光尽头。间或点缀着如镜面一般大小不一的湖泊,引人遐想。
过了巴音乌素收费站,即可抵达古老的盐湖。这里产盐历史悠久,古称青涟盐泽,当地人称其为“银色之湖”。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筹集资金在这里建设盐场,成为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个盐场,也是亿利集团的前身。
1988年5月8日,王文彪从杭锦旗政府办公室调至杭锦盐场担任厂长。上任那天,沙漠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送他的北京212吉普车在距盐场不到100米的地方陷进沙堆,“轰的一声就抛锚了”。
彼时,盐湖四周黄沙茫茫,连盐场的一些生产设备也被沙丘埋得只剩半截身子。王文彪心急如焚,若再不想法子改变,家乡父老赖以生存的盐场就会被黄沙吞噬。
王文彪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出5元钱用于治理沙漠,并组建了一支由27人组成的林工队,开始在盐场周边植树固沙。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盐场扭亏为盈,年产量已达50万吨。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盐场大部分产品需要通过天津港销往国外,因库布其沙漠阻挡,原本60多公里的直线运输距离,需绕行330多公里才能到火车站,每年光运输成本就要增加1500万至2000万元,消耗掉盐场大部分的利润。遇到沙暴天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盐和芒硝、天然碱等化工原料在场里堆积如山。
“必须剖开沙漠,修一条生命线!”这是王文彪的心愿,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心愿。
在盐场东北方向50多公里开外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蒙古族小伙孟克达来多年来也在朝思暮想:早日拥有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
22年前,孟克达来的父亲患急性阑尾炎在镇上看病,因舍不得花钱,连麻醉药都没用。切开之后,医生发现病情严重,不敢手术,连忙缝合。是哥哥骑着骆驼陪父亲穿过茫茫大漠,渡过黄河,到五原县城做的手术,一去就是十几天。
“那时我才十几岁,在家焦急地等啊,每天都爬到沙丘上看着远方,希望能看到父亲和哥哥回家的身影……那时我就想,要是能有一条路通到外面的世界该多好!”提起往事,这位38岁的蒙古族汉子仍不禁潸然泪下。
1997年6月16日,在杭锦旗政府和亿利集团多方筹措下,库布其穿沙公路动工,一场人沙大战就此打响。1000多人组成的筑路大军,在13万杭锦旗父老乡亲“小米加步枪”式的支援下,分三路开进沙漠,穿沙线上彩旗猎猎。“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首流传至今的顺口溜,是当年修路艰辛的真实写照。
历时两年半,65公里长的第一条穿沙公路终于建成。亘古沙山再也挡不住外面的世界。
虽然大漠通途是孟克达来打小的梦想,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好一阵子我还觉得像在梦里,幸福来得太突然。”
孟克达来如今在独贵塔拉镇上开着“大漠人家”饭店,还购置了越野车从事沙漠旅游,生意红火,年收入30多万元。
“治沙扶贫也是水到渠成。最初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主动意识,只是想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周边群众和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沙漠,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来让企业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王文彪坦言。
编辑:梁霄
关键词:沙漠 农牧民 库布其 亿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