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国企赴港上市发行价虚高:严重依赖兄弟投行“包场”
原标题:国企赴港IPO陷怪圈:发行价虚高 兄弟国企包场
□本报记者 任明杰
邮储银行9月底登陆港股后,近日股价跌破发行价。曾任职某国际大型投行并参与过多起国企赴港IPO项目的刘宇(化名)表示,“很多赴港IPO的国企,特别是金融机构上市之初都是这样的走势,在度过Green Shoe(绿鞋,即“稳定上市股价机制”)的护航后,股价便快速下跌,这主要是当初的发行价‘虚高’所致。”
业内人士指出,发行价“虚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估值和发行底线的背离。表面看,随着国企赴港IPO引入基石投资者的比例不断上升,后者被兄弟国企“包场”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市场化发行机制被扭曲。但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港股市场估值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融资能力,并对内地国企依赖愈发严重。
发行价“虚高”
刘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发行价格“虚高”在赴港上市的国企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表现尤其明显。“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股票发行的市净率一般不低于1倍。但是,目前港股上市银行二级市场股价普遍在1倍市净率以下,面临着市场估值和发行底线背离的窘境。”
中国华融在去年10月赴港IPO时曾面临这样的两难处境。一方面,同属于四大资产管理资产公司并已率先登陆港股的中国信达当时的市净率只有0.9倍左右;另一方面,中国华融必须坚守市净率不能跌破1倍的IPO底线。最后,中国华融将发行价格定在3.03港元/股,正好保证市净率不跌破1倍,最大程度上兼顾了原则性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北京一大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张亮(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数行业虽然没有市净率跌破1倍之虞,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赴港IPO的国企不会对市盈率等其他指标有特殊的要求,这也经常造成发行价“虚高”。“投行的佣金取决于发行规模,所以我们跟客户的利益肯定是一致的,但如果客户期望值太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权衡市场的需求后尽可能地去修正这种预期。”
不过,近年来,随着赴港IPO的国企比重不断提升,投行对国企的依赖愈发严重,上述“谏诤”已经越来越少见。“去年香港夺得全球IPO榜首的宝座,今年IPO又继续领先全球,这主要归功于邮储银行、中国华融、光大证券、国银租赁这样的国企大单。这些国企也是各大投行拼命争夺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冒着丢掉生意的风险去天天规劝客户呢?”张亮表示。
编辑:梁霄
关键词:国企 ipo 发行 投资者 融资 估值 转型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